英国《金融时报》4月23日文章,原题:中国出口商是真正推动全球化的步兵 想要旅行吗?是不是厌烦了拖着行李到处走?何不买一个能当电动滑板车的行李箱,批发价只有250美元,起订量是一集装箱。这是上周在广州举行的中国最大贸易展会上销售的产品。这个有些轻佻的发明,不太可能成为时代的“福特T型车”,却吸引了欧美和拉美买家。这是备受嘲笑的中国制造商们创新精神的见证——他们不断尝试,直至搞好。
今年广交会上有2万中国厂商向20万国际买家推销产品。可以说,这些中国厂商是全球化的楷模。中国如今是世界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广交会就是其庞大、喧闹的展厅。一些参展企业属国有,受益于某种形式的政府支持,但他们的生死取决于全球需求。因此,他们的销售经理学英语,技术人员为削减成本和生产时间而重新设计装配线,产品研发团队不断调整,直到找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办法。
过去10年来,中国的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制造商们不得不灵活多变。他们开始使用更多的工业机器人,更快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并更注重研发。许多企业失败了,但更多的获得了成功。而且,就像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的韩日一样,出口形势逼迫中国厂商提高了竞争力。
目前全球环境困难。美国经济虽反弹,但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威胁突出。欧洲需求仍低迷。中国经济增长放慢削弱了依赖大宗商品的消费支出。中国的工厂主们一份合同一份合同地做,仿佛在沼泽中艰难前行。
近些年,成本上升促使越来越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把部分生产转向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如孟加拉国和越南。但电子、工业机械和许多其他行业,生产进一步集中于中国,因为深厚的供应链、庞大的劳动力和几十年全球市场竞争经验,已赋予中国很强的吸引力。
正如为大公司供货的一家中国玩具工厂管理者所言,“尽管经济、零售业和商品价格起伏不定,但没有哪个国家比得过我们年复一年高标准生产的记录。”今后,中国的出口工厂将继续在全球市场奋战并增长。(作者本·布兰德,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