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直在探索“绣花式”城市管理,“河长”、“路长”、“埭长”,“三长”下基层,齐抓共管。那么,这“三长”管得到底怎么样呢?
2017年初,上海金山区朱泾镇5位“河长”、5位“路长”、20位“埭长”走马上任,至今一年了。他们参与护河、护路、护埭的成效如何?“三长”会不会只是摆设?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金山区的几位“三长”。听听“三长”们护河、护路、护埭一年来的心情咏叹调。
从担心到放心
一天工作结束后,沿着北横港转一转,是上海金山朱泾镇的何哲源这一年多来养成的习惯。违章建筑倒下了,河岸景观变美了,随着河道清污清淤,水环境改善,村民们也越来越喜欢晚饭后绕着家门口的河散会儿步。
近几年来,朱泾镇以河岸违建拆除为突破口,各村划好公里线,河道整治责任到人。何哲源既是长浜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是长浜村五条村级河道之一北横港的“河长”。他一肩双责,又多了一份担心,担心这“河长”当不好。
过去,占用河边土地、私搭简易铁棚和仓库等违章现象在北横港的两岸并不鲜见,确保河道两岸一公里内无违是何哲源的职责。那些拆违攻坚的日子,他与许多“河长”一样夜以继日地奔波于田间埭头,忙着做思想工作、赶着签约、跑去察看拆违现场。在北横港沿岸新范7组拆违动员期间,何哲源的母亲被查出患有疾病,需要尽快到市区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何哲源知道,母亲的病耽误不得,但村里的拆违向来人看人、户看户,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延误整个村拆违的进度,于是,他连夜通知亲戚,嘱咐好妻子,预约好合适的医生,交托他们陪伴母亲往返市区就医。如今,望着这条老村河,那时的牵挂与愧疚犹在,但看着它逐渐焕发出往日的生机,何哲源心中倍感欣慰。
从烦心到安心
说起长浜村的“路长”,还得从朱泾镇长浜村的两位普通村民与紫藤园广场的故事说起。
长浜村的紫藤园于今年年中修建完成,配套的健身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村民们健身、跳舞、拉琴、唱曲都爱来这里。村民张火林的家正对着广场,自从这广场建成,每天打开门,看到这热热闹闹的场景,心里就觉得高兴。但人多有时也会带来烦心事,每天人潮散去后,广场四处总会散落些纸屑,塑料袋等垃圾,这使得热心肠的老张坐不住了,抽空就拿着家里的大扫帚和簸箕帮忙清理。老张年轻时受过伤,平时行走不太便捷,为此,村委会工作人员小马还和他抢过扫帚,硬脾气的老张不仅不肯松手,还提着嗓门对小马说:“你们忙,不来也没事,我就住在这,看见什么垃圾,随手扫掉就好了,不费事”。同埭的顾土根也把紫藤园当作了自己家的院子,紫藤园周边的绿化,都由老顾精心看顾,定时除草、定期施肥,使得草木青绿,四季花开。村民们评价他:这个老农民啊是种得了庄稼,也护得了花草。
在长浜村里,自发护路的普通村民还有许多,如今,他们有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名字“路长”,没有私心,也不问回报,管好门前路,他们心安,村民们安心。
从揪心到宽心
他们是妇女干部,是村民小组长,是老党员。他们中的许多已经为村民们服务了几十年,在埭头上颇有威望,让他们做“埭长”,村民们信得过,村委会能放心。仙居13组,72岁的吴娟芳,在丈夫口中是“一根筋”,在村民的心里却是个“靠得住”的女埭长。有一回,村里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她虽病得起不了床,也没和村里请假,而是让77岁的老伴代她去参加。担心老伴听不清,记不住,她还提前打电话给主持会议的村干部,让他把会议精神和布置的工作写在纸条上,让老伴带回。正巧那天会上不仅分发了需要张贴的告示,还有一本村民们期盼已久的村志。回到家,吴娟芳便催促着老伴逐家逐户的送去,当天,仙居13组的村民和各条埭上的村民们一样,按时收到了这本村志。
仙居15组也有着这么一个敢拍胸脯的“埭长”。15组新联河清污,机器驶入,必然压坏村民的农作物,涉及到赔偿问题,村干部首先与“埭长”朱品元联系,了解经过的路线上农田的归属。朱品元自小在这条埭上长大,做了几十年村民小组长的她,心里装了一本活生生的“埭志”。她说,虽然这片农田上村民都有种植,但实际上这片田很早以前就是荒田,只是这许多年来村民你种一点,我种一点,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觉得是自己的了,这事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机器经过的农田不涉及任何一家。在组里,村民们个个都知晓朱品元是个连哪片田地下埋了水管都知道的清清楚楚的管事人,所以当天机器驶入,作业施工,没有一位村民前来阻拦。
“现在,长浜村的水变清了、路变畅了、埭变美了,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也提升了。这说明‘三长’参与护河、护路、护埭的成效体现了。”长浜村党总支副书记高峰由衷地对记者说。(记者 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