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网上一篇“太原封杀‘滴滴’专车”的消息不胫而走,记者从太原市有关部门了解到,近期太原市确实针对非法客运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但并不是针对“专车”的行动。“我们是搞五城联创呢,这是联创期间的一次常规的集中整治。”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
有关负责人称,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并非专门针对专车。然而将专车也一并列入“黑车”进行打击,其实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封杀。此前也确有其他城市管理部门表态将专车定位为“非法运营”,但却并没有如太原这般对市民设置“有奖举报”,相较而言,这对专车的正常运营显然将带来更大的威胁。特别是在专车新政据传即将出台的背景下,这一地方行动,难免让人对专车的前途更感担忧。
据悉,这次太原交通部门的整治行动是旨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和出租汽车违章违规运营行为……维护城市窗口区域的良好形象。”不可否认,不唯独是太原,对于传统出租车市场,市民有太多的“差评”,其体验感和服务质量的确需要大大提升。管理部门对此进行规范,确有必要。但倘若就此将专车视为“黑车”进行连带整治,又未免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之感。
殊不知,专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于传统出租车市场,无论从服务质量还是运营方式上的一种双重升级,且其效果也已得到了市民的肯定。这样一种新生市场势力,同时也给传统出租车注入了竞争性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可以倒逼它们改进服务。换言之,若对于这种市场自发性的净化力量视而不见甚至予以打击,而重新回到完全靠行政管制来规范市场的管理方式,不仅伤害了乘客的选择权,也令出租车市场的规范再次陷入过去的传统窠臼当中,其效果几何,恐难以高估。
按照现有的相关法律,专车运营确系打法律“擦边球”。但要看到,之所以对于这种“擦边球”现象,上至管理部门,下到地方都未能采取严格的“封杀”,即在于它属于市场的自发式创新,并且在服务质量上也获得了市场的承认。无论是之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还是分享经济的发展,专车模式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最需要的是要以新的制度变革来适应这种新的市场形态,而非削足适履,让专车受制于现有的管理规定。事实上,专车新政的迟迟未出台,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可视为是一种微妙的折中之举。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擅自进行不当的管理“加码”,无疑构成了一种负面的管理示范。
这次整治行动称“要努力营造规范有序、文明热情、安全舒适、服务周到的出租汽车乘车环境”,其实是切中了出租车管理的核心所在,即一切管理的出发点都要落脚到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上来,而非其它的利益羁绊。但将“专车”列入黑车,恐怕难以实现这一目的。比如,在决定之前相关部门是否征求了市民的意见,又是否真的了解他们对于专车的乘车体验?此前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回应“私家车做专车是不是黑车”时指出,“如果完全按照原有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简单的套用,是不利于网约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照于此,太原方面直接按现有规定将专车“黑车化”,也有违这样的管理认知。
专车新政即将出台,在此之前就将专车定性为“黑车’,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有“违规”之嫌,引发民众的焦虑和争议自然难免。规范出租车市场确有必要,但一旦“误伤”专车,只能适得其反。李克强总理曾强调,政府必须要提高规划、管理能力,决不能光图省事:“一禁了之”。这样的观念,同样适用于专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