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监管部门应做“职业打假人”

http://www.newdu.com 2016/8/18 经济参考报 张玉胜 参加讨论

  近日,工商总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中第二条提到“金融消费者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营利为目的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不适用本条例”。这项有关“适用对象”的界定,也被认为是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将不再受“消法”保护。

  近年来,以“知假买假”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打假”行为一直游走于法律的边界,并在人们褒贬不一的争议声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甚至成为某些人敲诈勒索、敛财暴富的手段。新修订的实施条例将“职业打假人”排除于“消法”的保护范畴,是对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不当之举的矫正。

  从法律意义上讲,真正的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生活消费需要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而知假买假,显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购买”行为并非是要实际使用,而是想借机索取高额赔偿以获利。

  值得追问的是,一个看似名不正言不顺的“职业打假”缘何能大行其道,甚至成为打假的诉讼主体?究其原因或许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一是政府监管部门的履职缺位。作为市场监管主体和贩假售劣克星的工商管理部门,本应主动介入商品销售市场、有效遏制假冒伪劣涌入,但其并没有尽到为消费者把关的责任,而是常常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被动状态。二是消费者自我维权能力缺失。尽管假冒伪劣产品让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但鉴于权益保护意识的缺乏和对诉讼维权的成本考量,多数消费者并没有宁可“打一元官司”也要伸张正义的勇气和韧劲,而是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忍气吞声态度。三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缺失。尽管各级都不乏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但并没有切实履行其为消费者发声、维权的“娘家人”作用。由此解读,“职业打假人”不无适者生存的道理,甚至成为打假的有效方式。

  在“职业打假”退出消费保护行列之后,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担负起“职业打假人”的角色,这既是其维护经营秩序的职责所系,更是顺应民众诉求、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必然要求。

Tags:监管部门应做“职业打假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