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以来国内债券市场新一轮井喷式上涨,令许多债券资深人士的眼镜跌破一地。不谈类似国债期货5年期品种超3%的大幅拉涨究竟是否合理,仅从涨速来看,在短短3个多月内相当于“0.25%的降息幅度连续降息12次”的上涨,显示出天量资金持续不断地涌入债券市场。虽然当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不减,政府与企业都乐见于市场无风险利率与社会融资成本的降低,但债券资产价格急速飙涨背后,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泡沫化风险。
今年以来,由于债券市场相较于往年出现了更多的违约案例,且个别后续违约解决方案没有合理地考虑保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债券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和投资风格持续向利率债和中高资质的信用债转移。在此期间,包括一些监管部门降低信用债质押折算率、收紧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向等新规,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的投资机构仍然倾向于回避产能过剩行业等主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较差的发债企业。二季度大量信用债被迫取消发债,就是一个不太正常的状况。
在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市场上大多数资金出于风险规避的考量,一边倒地回避和惧怕传统行业的债务融资,片面地追求无风险、低风险的利率债等资产,显然不利于相关领域的产能出清以及相关企业的正常发展转型。虽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完全是从风险收益的角度做出理性决策,但这一状况的延续,不仅不利于相关发债主体减负,最终也会导致以往投出的债权更难以回收。从这个角度上看,尽管“资产荒”不断深化,但包括监管部门、发债企业、投资机构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更需要适当打破这一状况,维护好债券市场合理的融资、投资秩序,从而尽可能的实现多赢,尽可能的让有希望的企业继续向前发展。在此之中,类似相关高风险债券市场定价机制的完善、风险补偿制度的推出,也应当适时予以推进。
另一方面,近几个月以来利率债市场的逼空式上涨,与各类投资者买力持续释放、大量机构加杠杆行为的盛行密不可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持续加杠杆单边做多、甚至博弈央行保持货币宽松的行为,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为债券市场的平稳运行积累了大量风险。“早买早收益”、“早买收益率更高”,类似这样的债券配置和交易思路盛行,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相关债券真正合理的价格。对比去年A股市场持续加大杠杆、不断单边做多引发的市场大跌,在前期市场涨幅已经非常大的背景下,相关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市场可能累积的泡沫化风险,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