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雄安新区消息公布以来,如何建设新区就成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新区建设来说,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就是整个新区的“粮草”,只有建立在一个更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新区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也才能有更大的吸引力聚集各路资源,为尽快建成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宏伟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两个部分,其中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也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附属设施则是依附于基础设施之上的各种机构和部门,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
纵观国内外新区建设的经验,先期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是必备的前期工程。以深圳特区建设为例,在建设之初,除了特殊政策,国家只有3000万元贷款。特区政府就用采取用土地租让的形式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深圳用这笔钱重点投入“三通一平”当中,削掉土丘、填平沟壑,开通公路,通电、通水、通邮政。
据统计,从1980年至198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6.3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新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成了九个工业区。香港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制造工厂”。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同样如此,由于当时中央的支持是5年内仅给上海提供65亿元资金,而且主要是贷款,大部分资金要靠上海自筹。在“八五”时期,浦东新区政府通过优惠政策,主要采取土地批租的方式先后从中央和银行获得资金217.5亿元人民币,也是重点投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当中。“九五”期间新区筹资到了200亿元人民币,这些融资则被主要投向浦东国际机场、地铁二号线等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目前公布的雄安新区建设方针和目标,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大约与目前的深圳特区不相上下,大大超过浦东新区的面积(1210平方公里)。不过,在人口规模方面,雄安新区则控制得较严。目前雄安新区的三个县加起来大概130万人口,如果未来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的迁移,加上创新创业的进来,将来可能发展到两三百万人口。这显著要低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的人口总量。考虑到目前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开发的程度相对较低,要顺利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任,以及“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要求,现行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必将非常繁重。
首先,雄安新区“三通一平”或者“七通一平”建设任务艰巨。在新区建设之初,规划区域内的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然气或煤气、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这样才能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雄安新区在这些方面虽有一些基础,但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缺口。可以探索多种建设方式,包括通过PPP方式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外资进入等,尽快实现此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为新区真正进入建设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其次,尽快构建互联互通的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以铁路交通为例,根据去年12月发改委批复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初步估算投资约2470亿元,其中涉及雄安新区的安新县和雄县的白沟。该规划范围包括京津冀三地,规划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是: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大通道为主轴,到2020年,与既有路网共同连接区域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远期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毫无疑问,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将给雄安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增添强大的动力。
最后,加快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雄安新区的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应该全都高于周边地区,甚至在许多地方将会与京津看齐乃至有所超越。一方面,通过“外引”的方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天津地区的学校、医院和卫生部门的搬迁落地,另一方面,通过新建一批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培育和成长一批能够服务于新区的机构和部门。只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日渐完善,雄安新区才能成为吸引人才和产业聚集的巨大“磁石”。(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