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这样的关键期,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径。这里谈三点思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经济发达地区可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我国整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有先有后。经济发达地区会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条件也有必要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从发达地区自身看,在已实现较高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加大力度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全国看,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从局部现代化走向全国现代化,有必要由发达地区先行探路、积累经验,并通过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加通畅。同时,发达地区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还可以更好帮扶欠发达地区。
不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路径应因地制宜,不应千篇一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所呈现的现代化状态也会有所不同。从世界范围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经济特点。比如,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有的国家工业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国家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建成现代化国家。这表明,一方面,我国各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因地制宜,不同地区不能盲目攀比、简单模仿,而应实事求是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路径和模式;另一方面,各地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也不一样。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如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等,是总体指标,不可能同等分解到各个地区,也不能要求各个地区达到同样标准。比如,从国家层面来说,应适当降低农业所占比重、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但对有的地区来说,则可能更适合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
现代化进程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应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现代化建设作出整体规划。现代化建设有一个空间尺度问题,既要有国家层面的规划,也要有区域层面的规划。但在实践中,不少地方在规划发展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不考虑发展的大尺度空间,而只考虑自己一个市甚至一个县,关起门来做规划。也有的地区把发展指标层层分解到县及乡镇。这样的做法,既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符合现代化建设规律。虽然我国不同地区所呈现的现代化状态会有所不同,但各地推进现代化的空间尺度不能是一市一县这么小。即使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也不可能独自实现现代化。因为现代化区域包含中心和外围,仅仅有中心的现代化而没有外围的现代化,中心的现代化也不可能长久。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外围地区分工协作,从而降低成本,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同时,中心城市对外围地区还有辐射效应、扩散效应,能够带动外围地区共同发展。包括中心和外围的区域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又会从整体上成为中心,带动更大范围的发展。因此,现代化的进程也是打破地区分割、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