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卡、健身卡、洗车卡……生活中,随处可见预先储值的预付卡身影。然而,近年来商家关门跑路而导致预付卡成为废卡的新闻屡见不鲜,公众呼吁从立法层面管理这一乱象。上海等地正在积极推进预付卡立法,引入行政机关进行适度监管。
打开自己的钱包,看看里面有几张属于预付卡?我想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掏出几张。预付卡本来是一种商家的销售手段,并无对错之分。对商家而言,预付卡能快速回笼资金,对商家加快周转是一大妙招;对消费者而言,办卡就打折或返利赠送,也有好处。但在实践中,一些商家却将预付卡作为圈钱跑路的“逃生门”,个别的甚至不靠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来赚钱,专靠发卡来“套路”,这一问题不可轻视。从洗车到理发,从水果店到大超市,太多太多的商家推出了预付卡,一旦商家经营不下去,消费者手中的预付卡便成了一张空头支票。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关部门估算2014年国内预付卡销售规模超过9000亿元,2012年商务部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要求企业发卡需备案,但因为只属于部门规章,在执行力度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此次,上海等地在地方立法层面对预付卡加强监管,正当其时。
立法管理预付卡,有专家建议通过银行等第三方存管来保护消费者资金安全,值得尝试。预付卡成为圈钱套路的核心就在于,商家可以不受外界监督地自行管理、使用消费者在预付卡里的钱。作为订立合同的另一方,单个消费者没有能力时时监督商家的管理是不是恰当,更不可能了解到商家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由此,相关机构、银行提前介入,成为消费者资金的守门人,很有必要。不过,考虑到目前无线支付的大趋势,在立法中也不妨考虑引入支付宝、微信等网络金融服务提供者,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技术能力管好自己资金池内的预付卡,既能减少监管部门一对多监管的执法成本,也方便消费者查看预付卡的使用情况。
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值得点赞。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商家卷款而逃是一种不诚信行为,一些专门依靠发卡来圈钱的不法分子,往往是惯犯。这也提醒我们,建立全社会信用信息平台迫在眉睫。平台建立后,哪些经营者曾有过不诚信行为一目了然,可让消费者提高警惕。另外,对于一贯守法的经营者,降低发卡门槛,让守法者享受诚信红利,也是一种示范效应。同时,对于多次失信的经营者,可以在企业注册、银行开户等方面给予限制和重点监管,提高不诚信商家的失信成本,督促其守法经营。在社会诚信建设上,有奖有罚树立良好风气,让消费者不再为预付卡资金安全与否提心吊胆,真正发挥预付卡的便利作用。
预付卡遍布生活各个环节,本是为了便利商家和消费者,不能任由个别不法经营者浑水摸鱼。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预付卡监管,该出手时要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