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日前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8-2019)》,其中认为,目前居民财富基本上被房地产“掏空”,部分中产人群和中下收入人群被房地产“套牢”。
报告分析称,2015年之前,被房地产套牢的基本上是中上收入阶层,而新一轮的去库存,特别是货币化以及鼓励农民工购房,实际上将储蓄存款相对薄弱阶层的可利用资金基本上全部投入到房地产市场。与此相关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居民净储蓄开始出现持续下降的态势。截至2018年9月,居民净储蓄余额(住户存款减去住户贷款)约为24.7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6.7%,而去年同期已经较前年同期水平下降了6.3%,两年累计下降12.6%。“这样的一些变化不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由于短期宏观经济变化所出现的波动,而是行为模式的基础发生变化而出现的一种变化”,报告如此解读。
房地产,某种程度上说,构成了过去数十年中国家庭经济生活的主流叙事。从居民财富一路上升至地方财政、国家GDP等各个层面,房地产在其中都极具“能见度”。这种高能见度,恰也是其与经济社会生活关联之深的折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房地产对财富的凝聚程度,也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挤出效应。据另一份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警惕家庭债务危机及其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显示:家庭杠杆率每升高1个百分点,城镇家庭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就会下降0.11个百分点,相信身背房贷、房租的城市居民,对此有着直观感受;而诸如“华为将部分生产和研发部门从深圳搬到东莞松山湖”等新闻,无疑提供了挤出效应的宏观视角。
形势变化,又加码了一层压力。根据人民大学的报告预计,“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将持续强化”,“投资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但疲软的态势难以根本扭转”,“消费快速下滑的局面有望缓解,但深层次问题短期内难以根除”,“外部环境可能会继续恶化”。这些信息,倒逼我们必须在新一轮格局变化中进一步正视“居民财富被房地产掏空”的议题,如何保证企业活力,如何增长消费能力,事实上已经不止是一种呼吁性的学术层面的考量,在政策层面出台实际回应的紧迫性正加速提升。
鉴于房地产的体量如此之大,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如此之多,居民已进场财富如此之巨,对其进行调控的基调需着重在稳定。那么解答“居民财富被房地产掏空”这一命题,也当从另一视角寻找思路,即如何增强民众造富、存富能力,如何构建对生活的稳固信心,增强消费的充足信心。人民大学报告即指出:要重视中产阶层杠杆率过快上升,防止债务挤出效应。积极落实个税改革方案,减少工薪阶层税收负担,加快社保税率的降低,防止中产阶层可支配收入在改革调整中受到影响。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减税减负,让民众生活得更轻松。这确实也是社会前行不能模糊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