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瞩目中,科创板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名单于周末出炉,旋即引发各方热议。这些企业分属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五大行业,其中8家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有一家为亏损。
虽说受理与上市并不等同,但只要不出意外,这些企业成为登陆科创板的首批幸运儿,几近“板上钉钉”。首批闯关者难免受到各方的评头论足,舆论较为一致的观感是:“惊艳容颜‘欠奉’,姿色平平”居多。盖因这9家企业,既无显赫的“独角兽”,亦无公认的行业巨头。可以说,这些企业多为默默无闻之辈。反倒是成为首批的幸运儿,令其一举成名。
或许,这是公众对“首批”的标杆价值解读过度,毕竟,科创板首批受理企业的质地与此后陆续登台者,不可能存在本质异同。这兴许也体现出监管的审慎原则,对首批亮相者,宁取稳妥,亦不愿引发对市场的冲击或过激反应。其实,这本应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不包装,也不人为拔高树样板,以免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最终虎头蛇尾。
事实上,科创板从由国家领导人直接提出,到制定发行上市标准、交易规则,再到组成“咨询委”和“上市委”,紧接着公布首批受理名单,在A股历史上,从未有像科创板创建这样高效快速、风急火燎的。这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资本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空前重视,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对变革资本市场格局、功能及架构的迫切。
转眼间,内地股市已近而立。廿多年来,A股市场的高速扩容,为经济发展筹措了巨额资金,可谓居功至伟。但在此间,其累积的诸多弊病也备受诟责——诸如熊长牛短,指数涨幅与宏观经济严重背离;又如包装欺骗上市、坑害投资者;在监管上则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近些年,A股更是长期低迷不振,活力欠缺。
因此,科创板的初衷就是要成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在制度和规则设计上,它与A股有许多不同理念和举措。除了向科技创新倾斜,为经济转型服务的定位外,其交易规则本身亦大大突破现有股市束缚。如打破上市企业必须盈利的限制,只要有良好发展前景即可。因此,首批亮相的名单中出现亏损企业,也就不意外了。又如国外通行的注册制,舆论千呼万唤,此次终于落地,这也是科创板最大的亮点。
注册制的核心在于诚信,以更严格、完善的信息披露,让上市企业以真面目示人,从而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裁决。而诚信缺失,恰恰也是A股市场最让人痛恨之弊。传言消息满天飞,价值扭曲,真假难辨,令参与者无所适从,只能盲目跟风投机炒作。
所以,科创板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制度创新,让其鲶鱼效应倒逼资本市场的变革。对企业而言,它不是为功成名就的龙头或独角兽锦上添花,而在于培育或发掘潜力企业,为其成长输血,注入动力。正因为此,甫露面的企业或许并不出众,其究竟是真金白银还是废铜烂铁,那就交给市场检验吧。尊重市场,让市场发现价值,这也是科创板须恪守的基本原则。
(作者是羊城晚报首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