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行业巨头一系列组织架构的优化、调整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腾讯将“裁撤约10%的中层干部”,而网易严选今年一季度离职人员约为公司员工数的8%。做出类似选择的还有滴滴出行、京东、58同城、美团点评等。
在经历多年高速发展之后,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演进,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有业内人士甚至断言,“行业发展的天花板已然清晰可见”。今天,重建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成为各大行业巨头在面对市场、面对现实时不约而同的选择。比如,自去年以来,腾讯进行了事业群重组,将过去的7大事业群调整为6大事业群;京东将原有的8大事业部调整为3大事业群;网易严选则将此前多个二级部门整合成了5大业务中心,等等。
企业组织管理架构的调整,必然涉及员工的裁减和优化。互联网企业在停止规模扩张步伐的同时,也从最初不计成本高薪挖人,逐渐变得理性淡定。对于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巨头们来说,适当收缩规模、放缓发展节奏,并不必然意味着行业的萧条。手起刀落,向臃肿的组织架构和公司治理开刀,裁员乃至淘汰掉一批初创时期的老员工,尽管会带来短期的阵痛,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长远来看,如果能借此提高效率、轻装上阵,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只有挤出泡沫,回归理性,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事实上,正如经济发展有其周期性一样,公司、组织的发展也是如此。回顾企业史就会发现,即便是苹果、谷歌、诺基亚等企业,也并非持续处于上升周期。在创业时期,扩大企业规模是必然需求,进入市场成熟时期,缩小企业规模也是必然选择。随着行业周期进入新的阶段,调整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进而重新配置人力资源,是正常规律。因此,不必把部分企业局部裁员的焦虑扩大化。
然而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企业简单粗暴地将裁员视为解决企业一切经营问题的手段。比如,有的创业公司自认为捕捉到了“风口”,缺乏对行业和市场的敬畏,在行情好的时期动辄便能获得C轮、D轮融资,公司尚不具备盈利造血的能力,便急于攻城略地、盲目扩张。一旦行情不好或遇到融资困难,致使公司出现财务问题,裁员便成了最直接的选择。不久前,在线教育平台沪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因上市之路受挫,传出大幅裁员的消息,与之相对应的是,该公司连年亏损,类似的教训可谓殷鉴不远。
对于企业来说,想通过裁员甩掉包袱、渡过危机并不现实。裁员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新生。在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到来之时,只有将员工规模的调整与组织架构的变革、优化结合起来,从而提升管理效率,聚焦主营业务等,才能使企业走出困境。因此,这一轮互联网企业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只是重塑竞争优势的第一步。能否实现企业管理的升级换代,让最合适、最优秀的员工去创造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决定了这些行业巨头能否继续引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未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