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经济眼 >> 正文

“偷听门”不能总是不了了之

http://www.newdu.com 2019/4/10 北京日报 姜忠奇 参加讨论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电子产品“偷听”的猜测众说纷纭,而剑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则直接证明了这一担忧在技术上的现实性。根据实验,电子设备的内置麦克风能够收集人们敲击屏幕时产生的声波,而且识别信息的准确率可以达到60%。

  一项量化的学术研究,再次将“数据安全”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就在半个月前,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由外卖平台“偷听”风波引发的焦虑。日常谈话中提到的某种产品,转眼就以“商品推荐”的方式出现在手机页面上;下载使用APP,不选择“允许定位”“调用相册”等要求,软件就无法启用……如果说,数据滥用、安全漏洞不断催化着人们的不安全感,那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泄露则日益放大这种恐惧本身。当我们无法预知个人信息正在被以怎样的方式获取,无法预料个人信息会被以怎样的形式传递,就难免持续陷入“偷听”“偷窥”的恐慌和无可奈何当中。

  万物互联的时代,免不了要让渡信息、共享数据,但也正因此才需要我们给信息更严密的保护、更严格的监管。“偷听”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但到头来几乎都止步于舆论场上的情绪宣泄,最后不了了之、草草收场。企业往往以一句“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技术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来回应舆论、推卸责任;监管各方既给不出权威的认定,也缺乏针对可能的“偷听”行为的法律依据,屡屡“跑在风险后面”。凡此种种,俨然打造出了一个从新闻产生到舆论发酵再到归于沉寂的传播闭环。前端的用户束手无策,中端的企业矢口甩锅,后端的机构监管乏力,结果就是讨论一哄而散、报道石沉大海、应对不见踪影。

  倘若任由恐慌叠加,坐视问题累积,那么“灰犀牛”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揭开盖子,不仅商家可能丧失更多用户,人们也可能失去对数据、算法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使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商业前景遭受重创。脸书5000万用户数据遭滥用,引发全球信任危机;国外某社交媒体向用户精准推送精神疾病广告,招致公众强烈反感。这些前车之鉴,不能不引起警醒。也正因此,相关诸方更需要拎得清、看得远。少点敷衍塞责、浮皮潦草的应对,多发出权威声音、提升透明度,让公众吃下“定心丸”。

  “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面对层出的“偷听门”,及时筑好个人隐私信息的防护堤,提前找到拴住“灰犀牛”的缰绳,用户才有基本安全感,大数据和新技术才能行稳致远。

Tags:“偷听门”不能总是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新闻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新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