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整个华盛顿都在猜测,究竟是谁在《纽约时报》发表了匿名文章《我是特朗普政府中的一名抵抗者》。副总统彭斯、国务卿蓬佩奥、财长姆努钦、国防部长马蒂斯等多名白宫高官牵涉其中,身处嫌疑人名单的甚至还有“皇亲国戚”梅拉尼娅、伊万卡和库什纳。特朗普本人连发推文,质疑此人“谋反”,并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纽约时报》“立刻将此人交给政府”。
这场白宫风暴再次将当前美国权力制衡机制的困境推至台前:当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总统及其带入白宫的人际利益勾连试图越出传统政治体制的约束,既有规则该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博弈结果又将如何影响美国的三权制衡制度设计?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其实,这个新课题在特朗普上任之初就有所暴露。履新第一周,他就颁布了“禁穆令”等一系列移民政令,白宫和各行政部门内部发生程序紊乱,国会和司法机构的规制却明显失灵。在此之后,许多行政法令和总统备忘录于朝夕之间就草拟执行,更加充分地显现出法定审查程序与机构间协调的缺位。由此而来的结果有目共睹:突兀的政策转折将美国国内政治乃至国际关系即刻掷入混乱之中,司法机构的裁定姗姗来迟却于事无补。
绕过法定程序、绕过机构间协调、无视决策的稳定性,这已成为特朗普的决策风格。《纽约时报》匿名文章在表述这一核心问题时,将当下华盛顿的决策过程描述为一种不稳定的“双轨制”。以外交政策为例,总统不愿对俄强硬,却对盟友关系嗤之以鼻,而政府其他部门“正在另一条轨道上运作”,竭力呼吁美国要珍视盟国,制裁俄罗斯。文中感叹,“如果不是白宫内外的无名英雄,那么这种不稳定的行为更令人担忧。”然而,扮演这种角色的难道不应该是制衡制度本身,而非“努力将自己的行动和总统的心血来潮隔离开来”的高官们吗?
特朗普以反建制姿态上台,他领导下的政府决策“双轨制”,将美国政治中的总统特权之争和规制权力的需求推向新的维度。回顾美国政治史,总统特权本身已有一再攀升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这种趋势颇为明显,罗斯福时代之后,总统实质成为府会关系的主导。尼克松在回顾他的总统任期时,有一句著名论断,“当总统去做一件事情,就意味着这件事不违法。”21世纪以来,小布什以“9·11”为契机,将总统的战争权与拨款权推向又一个巅峰。面对总统权力的扩张,国会当然发起过反击,包括对尼克松的弹劾,对克林顿的折磨,甚至让奥巴马政府一度“关门歇业”。但与以往的总统们相比,特朗普的出现意味着过去的套路已经失效,立法和司法机构需要提出新的破题思路。
近日走访华盛顿,一位历经华府政治沉浮的政策顾问对笔者感慨,“过于关注某一个人的心理,真是民主的自降身价。”他指的正是特朗普引发的关注与混乱。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美国会不会重现宪法危机、水门事件会不会重演的讨论不绝于耳。《纽约时报》匿名文章中写道,“内阁中早已有人悄然谈论援引第25条修正案的事,这将启动一个罢免总统的复杂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朗普当局正在进行的“政治实验”,是建制派的煎熬,更是美式民主本身面临的一场全新大考。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宏观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