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人民币汇率机制来说,目前“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逆周期调节因子”中间价形成机制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保持汇率稳定,抑制市场非理性行为。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还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增强市场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主动作用。政策调节和干预主要应起到在特定时期抑制追涨杀跌、投机套利等非理性和不规范行为,以积极引导市场,防止汇率长时期明显偏离经济基本面。
当前,常态化市场干预已基本退出,汇率市场化程度已得到大幅提升。考虑到外部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外汇市场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未来不应排斥所有形式的政策调节和干预。政策干预应努力驾驭市场力量,有机结合市场的基本因素,促进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弹性增加中保持基本稳定。
广义地看,货币当局和外汇管理部门调节汇率的方式涉及多个维度,包括调节供求关系(包括离在岸市场)、调整汇率机制、增减交易成本、直接参与交易、影响引导预期等。狭义上的所谓干预,主要是指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目前来看,有关部门运用的方式,主要是平衡包括离在岸市场上的外汇需求、增加交易成本、调整汇率形成机制和引导市场预期。在外汇形成机制方面,逆周期因子参数调整、收盘价和货币篮子构成、汇率波动幅度等,都有调整空间。
如何理性看待汇率调节和干预行为?一段时期以来,有关部门已经退出了常态化的市场干预,未来将不会直接参与外汇交易。但是,如果汇率过度超调、引发市场恐慌时,运用外汇储备适当干预,也是合理的。当然,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必然会导致外汇储备相应减少,还会给市场带来有关部门干预能力削弱的印象,从而可能带来汇率的进一步贬值。因此,通常情况下不宜轻易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市场交易。一定规模且又稳定的外汇储备,是汇率稳定的“压舱石”。
调节和干预,关键要看相关目的是什么。如果调节和干预是为了获得某种竞争优势,比如主动促进本国货币贬值,以扩大本国出口,那这种干预往往是国际社会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会引起有关国家的反弹。但如果是为了平稳市场,使得国际经济能在一个较好的市场环境中运行,这种调节和干预则无可非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汇率出现持续大幅度波动并带来强烈的负面效应时,当局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干预。因为一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尤其是重要国家的货币汇率,不仅影响本国经济,对国际经济也是一种扰动,货币当局有责任保持市场平稳运行。
当前,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持续分化,外汇市场上顺周期行为和“羊群效应”明显,非理性市场预期抬头,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调节汇率机制和市场供求关系,增加投机性交易成本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举措表明,当局对于外汇市场波动的容忍是有底线的,向市场明确表达了政策导向。(作者: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