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组男子在派发《寻子启事》的照片在厦门市民朋友圈疯狂转发,照片中的男子正寻找多年不见踪影的儿子。该消息传开后,除了引来一些市民的同情外,也有市民质疑消息的准确性。很快,媒体记者与当地警方取得联系后确认,该消息的确属实。(6月30日《海西晨报》)
两年前,一部由赵薇、黄渤等主演的“寻子”题材影片《亲爱的》,揭开了现实社会一个不为人们所熟知的隐痛,通过某些家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找寻被拐孩子的经历,可谓深深戳中了公众泪点,也赢得了观众一片叫好。这部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影片,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同时也警醒了拐卖孩子的罪恶仍在不时上演,人们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网上检索可以发现,连日来,前述那组一男子派发《寻子启事》的网传照片,不但在厦门市民朋友圈里引起了大量转发,在全国许多地方和城市,都已成为了公众聚焦的热点事件,且也被诸多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在此期间,有人出于“帮那父亲一把”的善意,纷纷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而也有越来越多的网民提高了警惕,生怕这又是一条谣传信息,于是将信将疑,或去求证媒体。所以,当有关报道终于确认此“寻子启事”不会有假时,好些人也才放下心来,继续热心接力与转发了。
不难看出,“寻子启事”是真的,现在已掀起了又一波的新闻高潮。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二次发酵地报道这一源自网络的热议话题。由此,至少给了人们两方面的启发:一是曾经盛行的网络谣传,的确刺伤过好多市民的良善用心;二是吃堑长智的人们,也在渐渐形成看网识网的成熟理念,不再轻易掉入煽情炒作的各种陷阱。“寻子启事”是真的成了热闻,看起来是“一朝被蛇咬”后的尴尬设防,但又何尝不是“不信谣、不传谣”的可喜变化。
的确,从提高网络传播的可信度而言,“寻子启事”是真的,肯定要比验证之后是假的让人满意。我们也应当承认,尽管网上的虚假信息和谣传谣言并未完全绝迹,但利用互联网快捷传播和广泛知情,像为特定群体发布“寻子启事”这样的应急功能及服务,似乎也不宜一概硬性禁止。这里的短板与不足是,在人们看到“可疑的寻子”后,谁能马上帮助其亮出“可信的寻址”,进而少一些踟蹰犹豫,多一份及时相助?
实话实说,要是每每出现类似“寻子启事”的网络求助,人们都得“一慢二看三通过”,等到警方确认、媒体播报后才去助人为乐和热心转发,一来显然可能错过最佳帮助时机,二来也容易留下谣言传播的时间差。那么,是不是可以从一开始就建立健全一种验证机制,比如给“可疑的寻子”配上“可信的寻址”。直白地说,要使网络之上真正的“寻子启事”少走验证弯路,相关部门就有必要做到提前介入与服务,给这些民间化的紧急求助,预先打上可查可验的公信标识。
我还觉得,有关部门的早介入、早服务、早验证,同样也是减少重复劳动、减轻工作压力的正确选择。以这次网上热传的“寻子启事”为例,许多地方的媒体记者,事发后都向河北唐山的滦县公安部门进行查询和求证;倘若未雨绸缪地预先估计到了这种情况,并且事先在“寻子”与“寻址”上做足了相关功课,当地的公安机关对于求证来电,可能就不必像这次一样的应接不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