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近日与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华为公司签署协议,在汉建设武汉超级计算(数据)中心。这个超级计算中心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与数据存储服务能力,将向政府、企业等提供各种形式的计算与数据服务,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第三方数据中心。一个“中国数谷”,已经呼之欲出。
武汉号称中国主要的科教中心之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之一,但我们在科教优势培育、巩固和扩大方面有待发力。就拿超级计算中心布局来说,国家先后在天津、长沙、济南、广州、深圳建立5个国家级中心,运算速度都达到每秒数千万亿次乃至几亿亿次。今年国家又在无锡布局一个国家中心,该中心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超级计算机。
论科教实力,武汉与上海本来差距不算太大,但这10年来上海有一系列新动作。比如对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力量进行了重组,建立了上海生命科学中心,新成立了上海科技大学。在科学基础设施方面,建立了上海同步光源、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等。这种人有我无的情况,无疑已经并正在拉大汉沪在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应该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近几年武汉在充实“光谷”内涵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比如2001年武汉提出建设“光谷”,光电子产业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主攻的一个方向,光纤光缆、光电器件、激光产业成为武汉的名片。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有了一席之地。
但美中不足的是,武汉在重视招商引资的时候,可能有些忽视了基础研究和科研的基础设施建设。引来一个项目,马上变成生产力。从长远看,创新的潜力在企业,只要有了实力雄厚的企业,研发能力包括经费即在其中矣。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企业研发、创新都会成为无源之水。现在武汉上产业项目的消息很多,上科研基础设施的新闻很少。
武汉在国内城市中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很多人认为是科教优势,这里有一批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学,以及大量国家级科研院所。当然,像西安、广州、沈阳等会来跟武汉抢全国排名。实际上排名并不重要,关键是如何巩固并扩大自己的科教优势,以扩大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这方面,上海给武汉做出了表率。武汉与上海同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但上海不以“国家级”为满足,而是提出建设“全球创新中心”。而正是围绕这个目标,上海上了多个大科学工程。上海超算中心虽然没有进入国家中心行列,但建设标准很高,与国家中心相若。这些设施体现了上海市致力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心,为创新发展蓄积了后劲。
武汉从繁荣产业入手没错,但创新要行稳致远,还是要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快巩固和扩大武汉的科教优势。有人说,上海有国家政策倾斜。其实不然,中科院加强上海分院力量是与上海建设全球创新中心政策对接的结果。武汉有名校及大量科研院所,政府可以牵头,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去争取国家在汉布局一批科技基础设施。这是为武汉创新的未来储备“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