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众声喧哗如何“听清事实”

http://www.newdu.com 2016/8/10 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 参加讨论

  成熟的价值观,必然是稳定的价值观;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事实观,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

  “全国人民一起点击同一条新闻”,新媒体的发展,让信息传播进入了读秒时代。置身这样一个舆论场,有人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快意味着先机、优势;也有人担心,“萝卜快了不洗泥”,不辨方向的快,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比如,取消高考英语考试、“僵尸肉”风波、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中国女游客在美掌掴店员……这些时有耳闻的乌龙新闻、反转新闻,让许多人“前一秒为之或喜悦或愤慨,下一秒就可能完全变了态度”。不仅如此,在求新求快的舆论场上,政府出台的许多政策、文件也容易被“误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被理解成为事业单位人员涨工资提供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出台被解读成为“以人查房”做准备,《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被视为“政府要推卸养老责任”“政府要‘算计’老人的房子”……

  近年来,无论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国家政策,还是具体而微的地方文件,类似的误读并不少见。其中,既有因相关部门遣词造句不严谨、细节考虑不周全造成的误读,也有因媒体要找“亮点”、专家要找观点、网友要找情绪点而导致的误判。尤其是在比拼速度、抢抓眼球的背景下,媒体都在抢第一时间第一落点,甚至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更会让这种误读被加速传播、成倍放大。其结果往往是,义正辞严的批评、一腔热血的声援话音未落,新闻剧情就发生逆转,各种混乱影响了政策的落地率、执行力,也损伤了媒体的公信力、感召力。

  当然,媒体偏好的背后,是社会的“观点市场”。比如,不同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往往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从而增加了政策被弹性解读的空间。再比如,现代社会的专业化趋势,让很多政策背后都有专业逻辑,而公众对此缺乏系统性了解。又比如,人们出于对改革的迫切期待,而对某些政策进行“善意”误读,希望借此推动改革尽早破题……无论哪种,都忽略或者遗漏了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公共政策的真实意图,及其依托的基本事实。正所谓“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政府治理现代化,既包括多元协同的公共性,也包含遵循规律的专业性。换句话说,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既要通过“公共性”来体现群众意愿,也要通过“专业性”来实现公共利益。认识到后一点,才能明白为何要有“无罪推定”原则,为何“程序正义”如此重要,才能理解化工项目背后的邻避效应,明晰拆迁背后的权利界限……这提醒我们,一方面,政府需要尽可能多做政策说明工作,多一些社会预期管理,让专业决策尽量通俗化;另一方面,媒体公众也可以多一些细心耐心,“让子弹飞一会儿”,学会用专业思维来评判公共政策,用系统思维来把握“全部事实”。

  几年前,有人曾写文章发问:雄辩胜于事实的时代,谁关心真相?这话可谓振聋发聩。听清事实,是一切判断的基础。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事实判断、利害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是前提。在一个众声喧哗的舆论场,我们不缺乏多元多样的观点,却往往缺乏完整可靠的事实。正如有人感慨今天的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贴近事实本原的“就事论事”也已经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的确,随着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有时候不得不对事实作出快速判断。但即便如此,我们并非没有选择。比如,媒体至少可以明确一下消息来源,而不是盲目追求“首发”;至少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

  成熟的价值观,必然是稳定的价值观;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事实观,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正如周恩来曾经说过的,“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成熟的政府,理性的公民,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Tags:众声喧哗如何“听清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