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农民为啥总有还不完的“人情债”?

http://www.newdu.com 2016/11/2 中国江西网 薄娇月 参加讨论

  前不久,一位朋友回农村老家参加侄子的婚礼,回来后讲了这么一件新闻:侄子到女方家里迎亲那天,按风俗要给女方的父母献上8斤8两的百元大钞。除了婚丧嫁娶要请客,还有林林总总的名目侵蚀着农民本就不很“丰满”的荷包:小孩10岁、16岁,大人36岁、48岁、54岁过生日要请客;孩子考上了中学、大学,也要请客;围绕逝者做的文章更多,35天、49天、周年都要搞一次。逢农历三、六、九,周末、月首都有人请客。(11月1日新华网)

  “人情往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适度的“人情”交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的和谐,但当前我国城乡间的“人情往来”呈现着两极分化的趋势。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居住的环境也相对闭塞,“人情”显得淡漠,请客收礼也基本局限于婚丧嫁娶等大事上,更有些思想前卫的年轻人在结婚等个人问题上也选择回避请客收礼这种传统的方式。而在农村,群居的形式和村民间相对频繁的走动,让“人情”变得格外重要,这是我国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但同时过于频繁的“人情来往”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礼”多、“礼”重也加重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各种随礼、份子钱,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非常盛行,越是贫困的地区送礼收礼的名目反而越多,因为送礼变穷的人也不在少数。婚丧嫁娶、添丁进口、上梁搬家......在这些百姓生活的大事中,亲朋好友相聚一堂,礼尚往来本无可厚非,但本来是为了交流感情的礼尚往来却逐渐变了味。很多村民不堪忍受频繁的送礼,自己就想方设法举办酒席,把送出去的钱再收回来,如此一来,办酒席就成了恶性循环,成千上万的礼金到底都流向了吃不完的流水席上,白白的浪费了。

  人情礼的弊端显而易见,但要改变却并非易事,要卸掉农民身上的人情礼这一沉重包袱,一方面,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倡导文明科学的婚丧嫁娶风气;另一方面,要制定“村规民约”,弘扬勤俭节约,制止陋习蔓延。如何在保持传统风俗的同时遏制铺张浪费,在维护人情往来的同时摒弃不良风气,是值得舆论的引导者和基层干部深思的问题。

Tags:农民为啥总有还不完的“人情债”?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