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市政府征集“十件实事”又开始了。征集“十件实事”活动,从2003年开始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至今已经坚持了14年。此项工作的开展,在改善市民生活,提升民众素质,展现城市形象上取得卓越成效,受到广大市民的首肯,值得点赞。为将此事做好,坚持下去,提几条建议供参考。
一、将14年来征集的“十件实事”进行汇总分类比较研究,找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十多年来,几届政府都抓这件事,说明此事的重要;通过媒体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是新形势下改变领导方法,走群众路线的一种好形式。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年度的成绩汇报,而应该常常回头看,五年、十年、十五年长期坚持回顾总结,既看到成绩,也找出不足:有没有数年或多次列入“十件实事”的老课题,是什么,为什么,以后该如何做好这样的事?对于有的没办好的实事是因办事不力、方法不对或官僚主义、贪污腐败造成的,还应总结提高或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二、关心群众身边事,突发事,建立快速、高效的管理系统。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十件实事,是一届政府一年来需要高度关注并力求完成的大事,当然要举全市之力做好。但是,作为超大城市的武汉每天都在发展变化,在“十件实事”以外的不同领域、不同人群还有更多的关乎民生的大事、小事、突发事。这些事可能涉及的人群不算太多,危急度不算太烈、地域不算太大,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对于这些涉事者来说,却可能是天大的事,危急的事,不解决就可能出事或出大事。这是局部与整体、少数与多数、眼前与长远、建设与发展的系统问题。处理不好不及时,有时也会影响市民的情绪和生活,有时甚至影响到我们这座城市的形象。对此,我们不能局限于“十件实事”,简单地就事论事,而应该“就势论事,以事成势”,在十件实事以外把它们做好。
三、广泛发动广大民众参与,让“十件实事”在监督过程中进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服好务,是为政者出发时的一种承诺与信念,是履行宗旨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是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从市民的角度讲他们更关心当下、身边、就急的事,这是可以理解的。政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将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根据什么确定当年的“十件实事”、还有哪些事现在还不能办或办不了,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向老百姓讲清楚。让广大市民明白地参与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建议时常不定期组织市民代表监督检查“十件实事”办理情况,对在“十件实事”中表现卓越和突出的办事单位和参与者予以宣传表彰。真正体现市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对政府工作的检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年前习近平当选总书记时向世界的宣言,应是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时时不可忘却的警世醒言,在此次“十件实事”的征集和办理中也该如此。
(作者为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华中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