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之于人类,犹如开启文明与智慧的钥匙,其传承与保护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各民族母语文化,推动濒危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今年的主题是“开展多语教育,迈向可持续未来”。
对个体而言,母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言传身教或口口相承,习得的过程延续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表示,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是灵魂所在,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自己的语言之中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但近年来,母语遗失现象却愈发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指出,全球有2500种语言濒临灭绝,超过世界语言总数的1/3,有的语言掌握人数甚至以个位计。美国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教授指出,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失,超过很多动物的灭绝速度,正所谓“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了一座卢浮宫”。
语言能管理吗?假如语言能管理,那么语言需要管理吗?这是以色列学者博纳德·斯波斯基在其《语言管理》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意味深长的问题。造成母语遗失原因有很多:民族与人口迁徙、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科技进步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一种语言的习得人数,而历史上一些国家出于“歧视”,对某种语言进行“过度管理”则加速了母语种类的减少。
澳大利亚在18世纪时有250多种语言,但现在仍在使用的只有20多种。由于受殖民运动的影响,政府语言政策的失误导致原住民的母语濒危。美国印第安人的语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解除“压制”,此前,如果印第安孩童进入寄宿学校说母语,则会受到惩罚。
当一种语言消亡,意味着它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和代表文化都将随之消散。在法国语言学家克罗德·海格戈教授看来,如同历史遗迹和艺术品一样,母语也是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资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逝都意味着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图法拉尔人世代以放养驯鹿为生,其母语图法语濒临消亡,会说者不足百人,但其语汇中有不少描述驯鹿皮色、花纹以及生活习性方面的词语,这对研究野生动物而言弥足珍贵。
不少国家已意识到了保护母语的重要性。澳大利亚政府上世纪70年代规定在全国实行多语制,大力推行原住民语言与英语的多语教育。美国出台了专门的保护原住民语言的相关法案,支持美国原住民语言新老传承的社区项目、人员培训、出版发行等。印度、秘鲁等国都通过制作特定本土语言播报的新闻节目,拯救其境内所存在的濒危语言。互联网技术也为挽救濒危语言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搜索到大量小语种的资料。
别让母语丢失,既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历史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