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郭红松绘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很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为使“双一流”建设发挥更大效益,我有几个想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双一流”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任务也是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和学科,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近些年来,在高教领域曾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忽视德育、对教学重视不够、在评价导向上重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等问题有所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未来要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保证“双一流”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在过去国外进行的大学、学科评估排名中,我国高校和学科往往没有名列前茅,久而久之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好像外国的评估标准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唯一标准。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高等教育,都存在一些共性,例如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要进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寻求一些适应于各国高校的共同标准,对不同国家高校进行评估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由此也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方向、治理结构、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必然具有中国特色。这些特色是我国高等教育赖以生长、发展的“根”和“魂”。“根”和“魂”丢了,“双一流”建设就可能迷失自我。
最后,要体现共享共建原则。一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曾经建设的“985”“211”高校和重点学科,似乎其他高校和学科与此关系不大,这样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曾经建设的“985”“211”高校和重点学科,有创建“双一流”的较好基础,但“双一流”建设不能固化在某几个高校和学科。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高校也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各类民办高校,还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学院、高职高专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都可以在同层次、同类型中创建世界一流。
(作者:逄锦聚,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