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生死抉择”是医德应有的样子

http://www.newdu.com 2017/4/5 光明网 堂吉伟德 参加讨论

  赶在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唐耘熳回到了乐山老家。这位刚刚失去母亲的四川省人民医院医生,没能送母亲最后一程。3月31日,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医院里8位准备做尿道下裂手术的患儿,已经等了两年。唐耘熳坚持做完这8台手术,才回到乐山老家,望着母亲火化后一方小小的匣子痛哭不止。回想当初的抉择,她说,“母亲去世我很痛苦,但我的病人还在等着我。”(4月4日《成都商报》)

  一边是母亲去世,需要为女者回家尽孝;一边是手术已排,需要为医者实施手术救人。一边是死者的噩耗,一边是生者的期待,孰轻孰重,考验着当事人对人伦、价值、道德的认知。选择回家为母亲操办后事,这是尽孝的表现,属于私德的必然要求;选择坚持手术以完成使命,属于升化的私德并成为职业道德的范例。一次生死抉择,一次人格书写。

  在道德的表现上,尊重人性比超越人性更为妥当。比如,突发疾病的医生忍着剧痛坚持手术,等手术完成之后,自己又成为被抢救的对象;或者,在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病人实施手术,最后却倒在了手术台上,如此惨烈的表现,惨痛的结果,并非医德应有的样子。或者,在亲人弥留之际,希望看到孩子最后一眼,却因为坚持岗位而留下了遗憾,这样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要求, 也并非我们所希望的样子。不过,在不违背人伦的情况下,传统的“先公后私”或者“以公至上”则需要重新倡导与实施。

  生死抉择的标准和边界是什么,一是先公后私,或者以公为上。手术实施在前,突发情况在后,因而按照契约精神,理应在实施手术后,去完成私人事务;二是保持理性,正确判断形势。“母亲已经走了,回去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无法改变,回去的早晚对于尽孝没有影响,则不如完成手术已慰内疏;三是正确面对,升华内心的情感。把手术做完以“治病救人”,是对逝去母亲最好的祭奠与怀念。 逝者已矣,生者当如斯。与其痛苦的追忆,不如将这份情感埋在心底,并转化为职业素养的最好践行,才能实现人格与价值的升华。

  其实,所谓的“生死抉择”,不过是为医者在获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没有请假第一时间返回,而是做完了手术之后才去料理后事。原本,以公为上的职业行为,若以常态化的标准判断,并无拔高的价值。不过,在职业道德相对稀缺的当下,则具备了标本性意义。医者父母心,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医生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对其职业道德有更高的标准。也唯有“视病人为上帝”者,才能真正成其为仁心仁术者。

  我们一度强调了职业道德,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人性,结果却适得其反,既无以尊重人性又无以实现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要求,不在于宽泛的要求与强制,而在于个体基于形势分析下的理性选择。“生死抉择”有不同的情况,如果是至亲在弥留之际,希望看到自己最后一眼,则应以个人的情感为上;如果已然逝去,早归晚归并无实质性差异,如何选择当尊重个人的态度。“坚持做完8台手术才回家”的可贵之处,则是将悲痛与怀念,转化成一种职业的自觉,实现了个人意愿与公共倡导的有机结合。并以此告诉我们每个人,职业道德应有的样子,就是“我很痛苦,但我的病人还在等着我。”

Tags:“生死抉择”是医德应有的样子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