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火了,无可争议地火了。
翻翻朋友圈便可知晓,这部电视剧不但以“大尺度”博得了更多关注和掌声,且各类冠以“人民的名义”这几个字的新闻或网帖也越来越多。
梳理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类:纯粹蹭热度的,比如“人民的名义作者炒股曾秒杀所有基金”“达康书记不易患癌知道为啥吗”;剧透、盗播、盗版,铺天盖地;演职及主创人员的微博等被“攻陷”,陈海扮演者被粉丝包围要求剧透“到底死没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反思,剧中信访局的“蹲式窗口”屡屡被发现“现实版”;追剧消费火热,达康书记同款水杯热销,南京游报名激增;相关搜索、收视率、点播量,屡创新高……“人民的名义”“达康书记”等烙印明显的词愈发融入百姓工作和生活。前不久四川简阳市的“给长颈鹿看的公交牌”被曝光后,有人呼吁“达康书记来管管”。
《人民的名义》获得万人空巷式追捧,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我们目前影视佳作匮乏、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稀缺的现状。
有报告显示,2016年1月~9月共备案电视剧892部、34946集,较2015年同期增长10%。然而,一项面向电视剧相关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超过一半受访者认为2016年和2015年相比,电视剧整体品质并无提升甚至有所下滑。
30多年来,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霸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寒暑假;5年前,宫斗剧《甄嬛传》席卷各大卫视,火了“甄嬛体”,影响至今未散,甚至在2015年登陆美国主流付费媒介平台,成为国剧出海的重要标杆。近年来,我们能叫得上名字的、好评如潮并影响几代人的影视作品,实在不多。
如何才能以人民的名义让人民看上更多有口皆碑的作品?《人民的名义》原著作者周梅森似乎指出了一条道路——“我的创作一直在关注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