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共议道教文化:中国之“道”,世界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7/5/17 新华每日电讯 佚名 参加讨论

  【编者按】

  5月10日至12日,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举行,共有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嘉宾参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为论坛发来贺信。

  本届论坛旨在挖掘道教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阐释教理教义精髓,彰显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努力焕发中国道教文化生命力,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功能和文化支撑。与会代表围绕“道通天地 德贯古今”主题,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出现的各类问题,努力从道教思想和智慧中寻求解决之道,努力阐释道教义理中与社会主义社会契合融通的内容,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道教界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以下文章摘编自论坛发言。

▲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分论坛现场

  ■人类天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如果大略观察一下至今还留存于世间的各个著名宗教,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不同信仰现实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追寻其源头,这些宗教实际上都把自己之所从来归之于玄妙的“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等,概莫能外;即使像日本的“神道”这种并非宗教的信仰,也尊太阳为始祖,同样离不开“天”。

  如果这一叙述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就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可供讨论的意见:人类本来就是上天和由天而形成的大地之子,因而全体人类天然地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如《淮南子·俶贞训》所说的,“(天地之间)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

  就在这危机四伏的地球上,唯有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人类古老的教训,因而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由这一信仰,自然就导引出“明于死生之分,达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无所概于志也”(《淮南子·俶贞训》)的民族道德,这些都已经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心里和日常生活中。幸而有14亿人口的坚守,才增添了各国智者对人类的未来的信心。换言之,本着中国人的道德,中华民族自知应该为同为天地之子而又属于别枝他条的世界其他成员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责任,当然也是道教的责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知道,让世界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宇宙观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道德观,将是极其困难的;也知道,现在仍然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天下,让人们懂得道、器之分,重道而不轻器,也是极为不易的,因为感官的愉悦人人爱,而惚兮恍兮的道德思悟则缺乏吸引力;我们当然更知道,现在让包括道家思想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绝不等同于当年伴随着殖民战争而向全世界传播“福音”的运动,我们只是知难而进,向从不了解东方瑰宝的人们介绍中国人的智慧,供其探索自己和未来的参照而已。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

  ■遵循大道之理契合当今时代

  对于本就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老的道教而言,适应时代应该是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我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充分挖掘道教教义思想中益于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淳化社会风气的内容,使之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与道合一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提倡像大海一样广纳百川、不拒细流、处下而不争的包容与谦让精神;树立以清心寡欲面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诱惑的行为准则;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社会理想境界。

  道教历来主张修道者先修德,以德为尚。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德向善”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首先要求修道者要爱国,“上坛齐举步虚声,祝国迎祥竭寸诚”。诚信以立身、居敬以持其志、友善地对待他人,也都是道教历来所强调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层面的倡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道教崇尚如鲲鹏翱翔于天地般的自由精神,和万物与我为一的众生平等理念。《太平经》中对社会公正问题多有阐述。而历代祖师高道对道教教团的建设和规范,又无不体现了“遵规守纪”的法治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层面的规划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而道教一贯将和谐视为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希望老百姓能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让我们遵循大道之理,以契合当今时代的方式,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强本固基,济世利人。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坚守中华文明之“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潘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和中华文明传承复兴,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强调并不断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亮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中唯一一个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道教始终秉持包容性的开放精神,以“道法自然,万物和生”的客观态度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以“阴阳共生,相反相成”的辩证智慧吸纳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以“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从容姿态与其他宗教和谐共处,以“齐同慈爱,利济一切”的深厚情怀推进人类文明的互补互融。道教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品格的光辉典范,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这一独特的中国式本体概念,为中国不同的思想流派所演绎,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共识之一。如果说道教的出世清修与儒家的入世进取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两面,那么,一个“道”字又使得国与家相通,上与下相合,进与退相成。

  从其基本教义与发展历史来看,中华道教的包容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

  第一,中华道教始终尊重主流价值与世俗政权。这是衡量宗教是否具有包容性的根本标准。中华道教始终坚持“道贵中和”的基本精神,既能出世清修,又能走入世俗;既保持相对独立的教团组织,又接受政治管理。北魏时期的道教改革强调“礼度为首”的主流价值与“抚国佐命”的宗教职责,是道教与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是道教从原始形态走向成熟形态的关键一步。道教由此融入中华文明政主教从、多元通和的政教传统。

  第二,中华道教不断与儒佛两家文化互鉴共融。在中华文明内部,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从道教与儒家的关系来看,道教始终积极吸纳儒家的人伦道德。汉代《太平经》提出了“天地君父师”,东晋葛洪主张“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仁信为本”,唐代《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提倡孝顺父母,宋朝《太上感应篇》更是道教信仰与儒家伦理相结合的重要经典。同时,儒家也吸纳了道教的有益成果,北宋周敦颐把道教的《无极图说》改造成《太极图说》,由此开创了宋明理学。从道教与佛教的关系来看,早期佛教则借助于老庄玄学才能在中国广为传播,开创佛教本无宗的道安和尚就曾以《老子》语解《般若经》;隋唐之际的道教汲取佛教三论宗的“八不中道”思想而形成了道教“重玄学派”。儒释道的会通互鉴最终形成了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祖师所说的“三教合一”的共融局面,汇集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脉。

  第三,中华道教提供了宗教和谐共处的理论依据。道教不仅能包容中华文明内部的各种宗教,也能包容中华文明之外的各种宗教。道教强调“上善若水,虚怀若谷”,以谦逊有礼的态度对待其他宗教;道教强调“为而不争,不争无尤”,以知足知止的方式化解宗教仇恨;道教强调“负阴抱阳、冲气为和”,以和合中道的精神与各大宗教交流。在当今世界,道教主张“齐物平等”,强调“不齐而齐”的实质平等。这些宝贵的精神和实践为促进宗教和谐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依据。

  第四,中华道教具有与马克思主义会通的积极元素。比如,道教思想素有辩证法传统,老子主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类同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而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与“祸福相依论”也相合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矛盾转化论。再如,道教主张“人无贵贱、有道则尊”,与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相符。又如,道教的“齐同慈爱、欣乐太平”的理想社会境界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相似。还有,道教的“清静无为,抱朴守真”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崇尚艰苦奋斗的要求契合。道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的结合点还有很多,今天的道教应当充分挖掘教义体系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思想力量。

  第五,中华道教有助于建构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高点提出了“人类共同价值”,这就需要中西文明的互竞互鉴相融以成。我们以往总说“西学东渐”,而不提“东学西渐”,往往忽视了中华文明对于西方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吸纳道教思想方面,西方从未中断,尤以近代为甚。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为了破解西方文明危机而重新阅读《道德经》。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为了拯救西方人的心灵而专门研究道教内丹学。今天,要推动中西文明互补互融、建构人类共同价值,中华道教更是大有可为。比如,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中外绿色对话提供了新的思想平台。我们期待中华道教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积极对话、广结道缘。

  《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只有去理解并顺应天地之常规、万物之常态、自然之规律,人类文明才具有永续发展的可能。这是天地之大道,也是古今之大德。当今世界,全球化格局正在呈现出新的内涵形态,人类文明图景正在革新与重构,中国之“道”就是要立足“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世界之“道”就是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中华文明必将为此做出卓越贡献。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纳天入怀、有容乃大”对化解文化冲突的启示

  刘长乐

  2000多年前的一天,流浪教育家孔子和周朝的图书管理员老子相见于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孔子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汝何不学水之大德?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这才是上上之策。”

  几乎与此同时,在古印度恒河边的一棵菩提树下,坐着一位苦思苦想的年轻人,在他悟透了人间的真理后,更名为释迦牟尼,意思是“觉悟者”。他针对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说,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机缘,不分阶级,不分种族。

  放眼向西,不远处的耶路撒冷,一个名叫耶稣的人被钉上了十字架。他告诉人们,你们要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如果心中有仁爱这种信仰,人就能展现出美与善的品格。他创立的宗教成为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再向西,在古希腊的雅典城内,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位师生建立了西方关于自然和宇宙学说的基本框架,他们肯定了人类社会的法律精神,认为人是一律平等的。

  人类历史上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智者几乎在同一时间节点上“集体开悟”的现象,被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这种“终极关怀”的觉醒,产生了东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形态。

  遗憾的是,在2000多年之后的当代,原来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东西方文化产生严重的冲突、分歧和对立。面对这些严重的危机,中国道教有容乃大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要有纳天入怀的大视野

  现代科技为了克服人类视野中存在的盲区,发明了一种名为增强现实系统的新技术,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但是,当新技术扩展了人类的感觉视野之时,我发现很多人心灵的视野却被闭塞了。这些年,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主义在当权者和学者中泛滥,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是刀兵相见,导弹说话,结果冤冤相报,事与愿违,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和无休无止的地区冲突。

  反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因为有孔子、老子等传统哲人的思想做底蕴,舍弃了一度很时髦的斗争哲学,赢得了40年的和平发展时间,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双双强盛的大国,这不能不说是视野高人一招的结果,也是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结果。

  老子认为,一个国家是不能靠着武力逞强于天下的,不懂得谦让,用兵过度,必有报应,大战之后,必有荒年。兵器和战争是不祥之物,君子只有在迫不得已才会使用。

  因此,我们在面对文化冲突、利益纷争时,一定要把视野扩大到人类文明的整个发展史,懂得所有文明都是平等的,先进与落后的过程在变化之中。正如老子所点拨我们的:圣人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能占到了先机;不要利益的人得到的是最终的利益。怀大局,放眼量,虚胸怀,养韬略,少树敌,多交友,这才是智者的生存发展之道。

  做有共生之心的觉悟者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人类对共生现象的认识,最早来自生物界,它指生物之间一种相依为命的互利关系,共生双方通过这种关系而获得生命,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

  人与自然、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始终充满着吸纳与排斥、融合与斗争、渗透与抵御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生命力的要素。

  日本学者山口定强调了达成“共生”的五个要素:第一,在竞争社会中,必须是对生存方式本身的自我变革怀有决心。因为在竞争关系中,站在优势一方者虽然也说“共生”,但若没有相当的自我牺牲的觉悟的话,不会得到弱者的信赖。第二,在承认种种异质者的“共存”的基础上,旨在树立新的结合关系。第三,它不仅是相互依靠,还必须是以与“独立”保持紧张关系为内容的。第四,依据“平等”与“公正”的原则而抑制自我。第五,必须有“透明公开决策过程的制度保障”。

  由此可知,宽容不仅是一种气度和胸襟、还是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必要条件,你的价值正体现在对弱势一方的包容和引导之中。

  懂别人,是一种欣喜,被人懂,是一种幸福。

  “大者宜为下”

  强而不逞强,大而不称霸,是当下中国令人尊敬的重要原因。

  文明的共鉴,文明的互相尊重,来自于文明的实力与活力。西方强大的话语权背后,是他们的经济、文化实力在撑腰。同理,我们如果强调宽容与共生,我们必须要有硬实力。

  实力能使人大度,实力能使我们快速接近目标,实力能产生平衡。

  当今中国,工业规模世界第一,贸易总量世界第一,出境游客世界第一,旅游消费世界第一,科技综合评价指数世界第二,对外投资世界第三,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30%;几乎在一切工业门类和科技领域都可以与西方国家展开竞争。有了这样的硬实力之后,我们在处理好国与国的关系时,强调的仍然是“大者宜为下”。大者多担当,大者多付出,大者多包容,如此,小者才能心悦诚服,安分稳定,平衡与对话才会随之产生,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国际新秩序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作者系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Tags:共议道教文化:中国之“道”,世界之“道”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