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大力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大学生处在思想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巩固好和发展好大学生业已形成的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破解他们可能遇到的懈怠、困惑等成长困境,防止少数大学生“三观”发生重大变化甚至颠覆性改变。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成长困惑和青春迷茫,部分可归因于政治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不成熟。高校思政课应推动大学生在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框架内深化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构建起符合社会期望的自我认同,最终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自我同一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是塑造高校思政课的新形象,改变“内容高大不接地、概念抽象冷冰冰、理论高深无大用”的刻板印象。要恢复高校思政课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真身,塑造接地气、贴近生活、务实管用的新形象,夯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发展路径。
二是创设高校思政课的新期待,改变“缺乏理论体系、缺乏教学名师、缺乏经典教材”的不利局面。要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培育一批学识高、人品高、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名师,打造思政课经典系列教材并保持经常性修订。
三是保持高校思政课的新鲜感,改变“内容陈旧、方法落后、语言贫乏”的教学窘境。要从“内容新鲜、方法新鲜、语言新鲜”等方面下功夫,相关教师要积极了解网络意识形态动态,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喜好旨趣同频共振,在适应大学生的生活常态中引领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
四是强化高校思政课的代入感,改变“你说我听”“路人心态”的角色定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全过程中要得到充分体现,教学设计、教学进程、教学效果要实现大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双主体地位。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实现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中的充分代入。
五是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改变“思想未解惑、症结未解开、困难未解决”的无功结局。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改进,就是承担起大学生思想解惑、症结解开、困难解决的重任,以大学生的获得感来深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新期待,实现高校思政课的良性发展。
(作者:邓希泉 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