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5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认为如今小学生阅读书籍种类单一,86.4%的受访者直言小学生“作业式阅读”的现象普遍,75.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专门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爱好。(6月01日《中国青年报》)
“作业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老师给孩子布置阅读任务,孩子像做作业一样,根据老师提供的书单去读书,甚至读完后还要写读后感。当然,这种现象在初中小学阶段比较普遍,无论孩子还是家长估计都已经适应了。
对于较小年龄的孩子,“作业式阅读”有其必要性,因为市面上的书籍良莠不齐,有些适合孩子读,有些不适合,由于年龄小孩子对于各种读物缺乏正确选择能力,往往会仅凭自己一时的喜好,或者跟风去读某种单一类型的书,这对于知识全面性的养成是不利的。而若是读了自己不该读的书,恐怕还会对身心造成不好的影响。“作业式阅读”书目往往来源于教育专家的推荐,可以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从而规避这种风险。
但问题是,“作业式阅读”的书目往往是统一的,而随着年龄增大,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会按照各自的轨道,往不同方向发展,对于统一模版的“作业式阅读”,孩子恐怕也很难读到心里,但既然是“作业”,甚至还要写读后感,孩子只能去应付,这样的阅读不但是无效的,而且,将读书当成作业来应付的后果,可能会让孩子从此将读书看作负担,而对其再无兴趣可言。
这就要求,老师应该在孩子完成经典书目的阅读之后,适时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给孩子推荐适合其个体发展的个性化阅读书目,将“作业式阅读”适时转变为“引导式阅读”,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当然,这要求老师有比较高的知识素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具备对书籍价值的鉴别力,只有如此,才有能力做一个合格的知识引路人。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孩子们课业负担较重的语境下,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在课余时间,只有“作业”才是学习的“正道”,其他都是可有可无的。如此一来,当阅读摆脱了“作业式”的束缚之后,看似获得了兴趣的翅膀,但如果我们固执认为,阅读的“作业”已经完成,孩子们又该如何继续展翅翱翔呢?所以说,我们要想让孩子在阅读中汲取真正的营养,在“引导式阅读”之外,更要对学习的概念有一个更宽泛的理解,认识到课外阅读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才有内在动力去减轻课业负担,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