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花厅到北京饭店算私事,从这里到人民大会堂才是公事,不要搞错了。”一次,从北京饭店理完发出来,周恩来总理这样提醒司机。原来总理早就立了一个严格的规矩:凡坐车到饭店理发、到公园散步、到医院看病以及私人访友,都属于私人用车,由司机记账入册,车费月底从他工资中一并扣除。
按理说,一个大国总理,对于坐车理发这样的小问题无须太过在意,但周总理却偏偏“斤斤计较”,不给自己占公家便宜的机会。正因为在周总理头脑中,公与私界限分明,所以他才会自觉地从小事小节上严格自律。老一辈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至今仍是各级党员干部效仿看齐的好榜样。
焦裕禄公私分明,让子女从不觉得当官的父亲有“利用价值”;谷文昌定下家规:不允许揩公家一点油,不允许沾父亲一点光;廖俊波多次到某机电公司谈公事,却从未在该公司吃一餐饭。其实,翻阅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有太多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保持着看似不近人情的“斤斤计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一起看似微乎其微的“斤斤计较”都让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愈加充实。
古人讲,“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又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很多领导干部也都有过艰苦奋斗、清廉自守的经历,但让他们最终身陷囹圄的,恰恰始于一顿饭、一杯酒、一张卡。因为觉得涉及的都是“人情往来”细微琐碎的小事,该有的“斤斤计较”被忽视,进而导致廉洁自律的防线“节节败退”,直至完全崩塌。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针眼大的窟窿也可以透过斗大的风,贪小便宜一定会吃大亏。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斤斤计较”就是一种“认真”,也应该体现在时时事事处处。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交的朋友不交,在一点一滴中自觉摒弃私心杂念,管好家人家事,管好私心私欲,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干事,才能将自己打造成堂堂正正的“四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