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节前夕,一起教育联合腾讯教育等机构发起“中小学教师职业现状调研”,涵盖全国31省份中小学教师。调查结果显示,“老”教师自认最心酸,教龄越长压力越大,社会地位越低,幸福感越差。看到这一调查结果,如鲠在喉,五味杂陈。教育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基,“老”教师是撑起教育的栋梁,社会必须让“老”教师的幸福指数与教龄成正比,教育才有健康的生态。如果教师长期大面积感受的是心酸是压力,教龄越长幸福指数越差,最终伤害的将是整个教育。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言的“老”教师,并非仅仅是那些行将退休的老年教师,而是涵盖一大批教龄不短的广大中年甚至青年教师在内。他们不仅具有不薄的学识,更具有丰富教育经验,更具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能力。毫无疑问,他们是学校的生力军。他们的幸福指数越高,工作积极性就会越高,工作主动性就会越强,自然工作业绩就会越好;反之,则不言自明。因此,如何让“老”教师们积极进取力求上进,让其感到人生幸福满满,应该成为社会尤其是主管部门需要深思并着力解决的大事,“老”教师的幸福指数往大处说,关乎的是后代的前途与命运,关乎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毫无疑问,决定幸福指数的最现实问题是物质待遇。虽然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金钱就是幸福指数的标尺,但谁也不会否认金钱对幸福指数的重要影响。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虽然工资并不高,但是他们与从事其他行业的同龄人并不会有很大差距,有的甚至可能还高于其他行业。但是经过十年二十多年的磨砺后他们会发现,他们的工资已经相差甚远。与从事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晒收入,他们已经感到无地自容,囊中羞涩让他们倍感失落。对于教师待遇,曾经有多位教育官员表示:要让教师昂首挺胸,必先让教师口袋鼓起来。可是现实却是他们在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呕心沥血十年二十年,口袋永远没有鼓起来,在家庭开支上总会捉襟见肘,养家糊口都感到十分紧张。在这样待遇下工作,哪有幸福可言?
与物质待遇紧密关联的还有职称制度。中小学实行职称制度已经三十年,对教师幸福指数提升越来越受到质疑。在教师的收入中,职称可谓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竞聘高级的路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是高级职数十分有限,绝大部分直到退休也无缘迈上高级台阶。二是申报评审条件客观上并不能让“老”教师有着优势。在实际评聘中,教育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参加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学比赛,善玩花样的青年教师往往更能击败“老”教师;教研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开发表或者获奖的论文,“老”教师们由于觉得教师更应倾注实际教学而对撰写论文之类没有太多兴趣,这无形之中在申报中处于劣势。每年评优评先,“老”教师们不太喜欢去拉人缘,一旦有人表达意向或暗示,都会优先考虑这些人,在这一大块,很多“老”教师都会体现谦让他人情怀,而这种谦让的结果,就是他们失去评聘职称加分的机会。“老”教师们尽管站在讲台几十年,大多数职称很难继续往上靠,他们的幸福指数又怎能上升?
影响“老”教师们幸福指数的还有部分家长不认同。现在这些家长大多数是在蜜罐中长大,他们对教育的管理宽严度与他们父辈们截然不同,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一方面又特别溺爱自己孩子。而“老”教师们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大多都认识到对于孩子需要规矩约束,不能溺爱,于是对不守规矩尤其是犯错的学生难免会进行批评有时可能还显得特别严厉。但一些家长出于溺爱心态对于孩子的过错往往视而不见,却对教师的言行极力用放大镜去放大,因为这种放大效果,教师稍有不慎,就会被家长找麻烦。“老”教师们一片好心,稍不注意就引来麻烦,谁不感到心烦?
近年来,在解决教师幸福指数上诚然做了不少努力,教师待遇有了提高,职称评聘更注重实绩,尤其对乡村教师从教三十年颁发国家荣誉证书更是对教师工作的充分肯定。但是仅有这些举措显然还不够,此次调查就是证明。要激励教师以教为荣,甘愿终生从教,还需要更深层更全面的改革,比如大幅度增加教龄津贴,职称改革更倾向教育教学实效,设立“老”教师专项荣誉职称制度,大幅减少“老”教师们非教学负担等等,同时通过社区、媒体广泛宣传教育,正确理解教师教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尊重教师,让教师可以自主自由不背包袱轻松工作。
“老”教师的幸福指数必须与教龄成正比,青年教师才会看到前途才会扎根教育,师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教育才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