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轻点手机,大概十几分钟后一份热腾腾的美食便摆在了面前。近两年,随着外卖行业迅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外卖垃圾潜伏的生态隐患引发担忧。外卖平台、商家能否从源头控制餐盒材质及数量?巨量的外卖垃圾又该如何处理?近日,半月谈以《外卖井喷!天量“用塑”考问“限塑”》为标题报道了在上海、广东、吉林、湖南等地的调研,已施行九年的“限塑令”效果堪忧,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市场上餐盒材质主要为PP5(聚丙烯),这类材料虽然有无毒害、耐高温等优点,但其不可降解的特点却引出了垃圾处理难题。
首先必须承认,任何一种生产消费行为都难免产生副产品和“环境成本”,过去在超市购物是白色塑料袋,现在购买外卖是塑料餐盒。有成本是可以预期的,关键是这种“成本”是否能够被有效控制,能否实现生活便利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平衡。若仅仅以“环保”之名,就彻底否认某一消费行为乃至这一行业的存在必要性,无疑是矫枉过正。
从媒体调查看,目前外卖行业所使用的餐盒,主要面临着回收难的困境,且大量不可降解餐盒的使用,后续的处理是大难题。所以,目前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从公共的角度,来实现餐盒从使用到回收再到最终处理的一致环保。餐盒的使用缺乏具体标准,这是当前最大的制度漏洞。但仅仅出台一纸规定,要求所有的外卖餐饮都使用可降解的餐盒,就能解决问题吗?显然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可降解餐盒价格较高,若要求统一使用,首先牵涉到成本分担的问题。从直接成本看,可降解餐盒的成本当然只能由消费者来承担,但这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成本共担出发,不妨引入平衡机制。比如,使用可降解餐盒,虽然意味着前期投入较高,但后期的回收成本是否下降了?在这个角度,是否可以对使用可降解餐盒方提供适当的补助,将回收环节省下的成本来补贴前期使用环节的投入?以形成一种合理的环保成本共担机制?
另一方面,使用可降解餐盒也不意味着无需分类、回收。而这恰恰是目前最大的薄弱环节所在。一说到垃圾分类,人们立马联想到日本的例子,但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国民素养与长期的训练之上而形成的,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且这一模式后端的成本往往在讨论中被掩盖了。所以,综合考量,像欧洲通过政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进行补贴,应该是眼下最值得借鉴的方式。目前,全国多个城市都出台垃圾分类的条例,应是个实施的契机。
另外,考虑到外卖餐盒垃圾本身的特点,由于其相对更容易分辨、分类,可考虑设立专门的外卖垃圾回收系统。这个系统可由政府、外卖平台、餐饮店、订餐者共同参与。比如,外卖垃圾回收的利润较低,市场积极性不足,政府方面有必要对市场进行引导,提供相应的补贴;而对于在家订餐,或者具备盛装外卖食物条件的订餐者,外卖平台可通过设立价格协调机制,倡导订餐者引导使用非一次性餐盒送餐;而在外卖使用量大的区域,可尝试设置专门的外卖垃圾回收点,便于后期的专门回收。
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要认识到,只有外在的政策、标准普及和利益协调做到位了,才能避免环境问题沦为“公地悲剧”。当然,这一工作和系统性建设,必须有赖于关涉主体的共谋共建,实现各方利益与环保效应、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平衡。比如,相关公共部门,应把提供和引导建立一个健全的垃圾回收系统,作为对网络外卖这一新兴业态的支持;而外卖平台则应强化环保概念与责任,提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引导,避免行业本身被贯上“不环保”的污名;订餐者也可以有意识减少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餐具等等。(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