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梦孜 赵和平画
王旭东 赵和平画
陈奋健 赵和平画
中巴共建瓜达尔港自由区助推当地发展,图为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区。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主持人:曹元龙 宋喜群 温源
嘉 宾:
傅梦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王旭东(十九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陈奋健(十九大代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支持。本报特邀三位代表、专家,从学理和实践角度解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此应如何解读?
傅梦孜: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对世界的一种坚定承诺,也将促进国际关系传统演进范式的转变。目前,世界上还存在强权政治,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也有矛盾与冲突,单边主义、集团政治、控制型外交仍有市场,但这都不符合时代潮流。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发展向往的目标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期盼。
首先,明确了中国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国同样讲求国家利益至上,但不会牺牲别国利益来实现自己的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努力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将积极影响崛起大国与现存大国关系演进的历史模式,为人类和平带来福音。其次,明确了各国共同解决挑战的紧迫性。现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最后,明确了中国将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加快了世界力量格局的转换,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确面临某个拐点,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新形势下它的推动角色更为多元,不再由西方一家独大地主导,而是由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推动,其中中国发挥的作用更大。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将为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旭东:人类命运共同体涵盖方方面面,于文明而言,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艺术的影响跨越时空,润物无声,是一种超越种族、宗教、国别的促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国际性语言。就敦煌而言,敦煌是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它将古代四大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交汇融合在一起。敦煌石窟艺术受到印度佛教艺术、波斯萨珊王朝、古希腊、中亚、西亚等地的艺术风格影响,故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敦煌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敦煌艺术是丝绸之路人文艺术交流的最佳媒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古典范例。
主持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其中,人文交流浓墨重彩。如何看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人文气质?
傅梦孜:在西方逐步晋身全球统治中心的历史中,掠夺、侵略、冲突、偏执与不公正遍及世界。对强权政治的反对、对华盛顿共识的离心和对不平等国际秩序的积怨等,无论是在西方内部,还是在非西方,都较为普遍地存在。今天,世界力量格局日益多元,加快了国际权力变迁,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力与影响力上升,为各国开展平等交流、为各种文明互鉴提供了契机。
自古及今,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一直构成中国与域外交往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很多人类休戚与共的进步理念,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方向的大国责任担当。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先导性理念。
从理念与追求上讲,重视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外交理念超越了民族、部落、阶层、国家和地区范畴,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大同”等众多与全人类相通的理念情怀,因为“环球同此凉热”,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赖会使这一感知更为清晰。
王旭东: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人文交流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努力实现包括民心相通在内的“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
这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建立在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仍以敦煌文化为例,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得到充分体现。敦煌文化艺术既是华夏文明与其他文明成果融合的结晶,又不失中国文化主体性,同时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
这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还反映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五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系列举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发展梯次上目前已到了加强深度的阶段,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应对挑战,寻求发展新机遇、新动力、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请从学理和实践层面谈谈对“一带一路”的认知。
傅梦孜:“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各国理解、接受并参与,再到全球范围各层面蓬勃展开的生动实践,印证了这一倡议本身的生命力。“一带一路”满足了世界对发展的渴望。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对发展基础设施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一带一路”将体现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互动、互赢的新方式,通过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
世界整体发展史观也认为,人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相互孤立走向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基本规律。“一带一路”本质属于互联互通,符合各国加强相互交往的期望。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紧密。但是另一方面,除去政策、法律及主权国家属性因素不说,人们的交往仍受到很多其他制约,人员、资源、产品等要素的流动仍谈不上便捷高效,“一带一路”将整体提升世界互联互通的水平与层次,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仍待回稳、经济全球化遭遇某些逆风的今天,“一带一路”为促进国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陈奋健:“一带一路”倡议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智慧,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中国方案,获得强烈共鸣。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海、陆、空”三个方面加快布局,主动作为,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建设了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公路、瓜达尔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一大批标志性的旗舰项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实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积极践行“丝路精神”,提出做“政府与经济社会发展急所的责任分担者、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参与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优质提供者”,与项目所在国政府、人民、企业共同发展、共享价值,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自倡议提出以来,在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累计新签合同额5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85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就业14万人次,并致力于把更多的普通工人培养成为产业工人。我们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在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建设中,全线设置100多处动物通道,方便各种动物安全穿过,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及肯尼亚环保部门的高度评价。我们还积极关注当地公益事业,抢险救灾、捐资助学、扶危助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