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此消彼长的声音。一种是“唱衰中国”。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自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8%,“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在罗列需要跨过的一系列栏杆后,外媒一叠声唱衰中国。另一种,随着中国国际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甚嚣尘上。最近,更是出现了“中国道路是对西方发起的制度竞争”等声音。无论哪种声音,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首先,要有政治定力,不要陷入西方的道路之争的话语体系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因此,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声音,无论是“唱衰中国”,还是“遏制中国”,要有政治定力,既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但我们又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历史也向我们充分证明,任何简单的照抄照搬,只能将我们的道路引向失败。与此同时,我们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任何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有它特殊历史背景、条件和环境所决定了,走哪一条道路,本国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任何外国,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对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的任意干预、甚至是指责、说教,我们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态度。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根据任务发展变化,做出的最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选择。
其次,要懂得中国道路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坚定道路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尤其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
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革命,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每一次都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但都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直到我们找到马克思主义,将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经验不足,也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中国道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从GDP来看,根据2017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球GDP总量(国际汇率法)为756415.77亿美元,中国GDP总量为111991.4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为8123美元,居世界第77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9.92%,而在1978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仅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从人民生活水平看,1978年全国有2.5亿绝对贫困人口。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仅为4335万人,离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3年时间。
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道路是根植于中国大地这片沃土的,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任何不根据实际情况简单照抄照搬的发展模式绝不会走向成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政党大会上指出的,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