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说“不”!一个“不”字说起来轻巧,落实起来却涉及预防、排查、治理等多个环节,而源头就是对校园欺凌的认定。
校园欺凌具有普遍性、多样性、隐秘性等特点,除了推搡踢打等伤害身体的行为,还有更多是“微欺凌”:取外号当众嘲笑、排斥或孤立、在网上辱骂……这些行为常伪装成玩笑或者恶作剧,不易察觉,但给孩子们烙下的心理创伤,却比物理伤害更难治愈。
认定难,正是处理校园欺凌时普遍存在的难题。
面对难题,这份号称“最细”的方案首次官方明确校园欺凌的概念,并要求严格区分欺凌与打闹嬉戏的界定。不过,想要根除顽疾,“最细”方案在实践中还应更细。如何发现苗头,及时介入?认定欺凌行为时,如何拿捏尺度,防止矫枉过正?孩子受伤害后,又由谁来劝导、抚平其心理伤痕?
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期待方案在执行中更仔细更完善,让校园欺凌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