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部生动讲述社会主义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理论电视片《社会主义“有点潮”》引发网上网下广泛热议和点赞好评。这部理论电视片从片名题材到内容甄选、表达方式,均充满正能量、具有亲和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品质、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展现出理论宣传的新气象。那么,《社会主义“有点潮”》到底“潮”在哪?
潮在勇立时代潮头。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有理清社会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才能在深刻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社会主义“有点潮”》紧紧围绕这一攸关中国乃至人类命运的时代主题展开讨论,以一座岛、一本书、一门炮等6个关键词为线索,由远及近、由表及里,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历史,较好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源自何处等重大理论问题。它还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切入主题,通过深入浅出的问答增强互动,立体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可以说,这部理论电视片呈现的就是一部川流不息、新潮迭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历史,一部令无数追随者心潮澎湃的历史。
潮在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善于在众声喧哗中聆听时代的声音,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担当和政治智慧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新时代的理论宣传工作也必须直面矛盾问题,找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全局性的新问题,找到映照社会现实、关乎民心民意的真问题,靶向解答、用心回应群众的疑问和困惑。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开炮、南湖的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个什么梦……《社会主义“有点潮”》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了真问题。在这部理论电视片中,大学生的提问直击现实、直抒己见,访谈嘉宾面对问题正面回答,不避不绕、不躲不闪,让观众感到“解渴”“过瘾”。
潮在坚守内容为王。理论宣传绝不是理论的简单播报。习近平同志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进入新时代,理论宣传坚守内容为王,需要不断深化对受众的认识,不仅要了解其所思所想,而且要掌握其学习理论的动机、感受和新需求、新期盼。只有讲有现实意义的道理、说群众感兴趣的事,才会走进群众心里、引发群众共鸣。有网友提到,现在的青年学生大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够。《社会主义“有点潮”》展现了经典理论的前世今生,体现了思想的时空穿透力,贴近年轻人的思想潮流。这充分说明,只有把握受众的理论需要,才能实现节目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从而收到良好传播效果。
潮在创新表达方式。理论宣传要做到常讲常新、推陈出新,至关重要的是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特别是抓好表达方式创新。在信息化时代,要掌控网络文化主阵地、掌握引导受众的主动权,必须大力推进表达方式创新。古人云,文以载道。好的宣传内容离不开好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就理论宣传而言,需要找出理论和现实的结合点,以宣传效果检验创新实践。《社会主义“有点潮”》利用电视与网络传播结合的优势,使理论鲜活地进入大众视野,以独有的视听魅力吸引受众。新时代,理论宣传要顺应技术变革大势,将新技术新应用融入产品制作传播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召力、吸引力,让大众爱听爱看,甚至追听追看。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强调:“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社会主义“有点潮”》以公开课的方式,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独有的政治气度,有效实现了学术化与故事化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吸引全国亿万观众一起思索,让人感到不死板、不老套,看得懂、有味道、很有劲。这一理论电视片的成功,不仅有助于破解一些党校理论课、大学思政课说不清、讲不透、听不懂的难题,而且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三分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