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公布了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宝山区张庙街道老旧小区综合治理项目榜上有名,这也是获奖案例中唯一的住宅区改造项目。
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改造不仅仅着眼于大拆大建,而且要注重细节的精细化。于2016年5月7日启动的“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包括11个微更新试点项目,这一计划将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型建设方式转变到关注零星地块、闲置地块、小微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改善社区空间环境。作为国内第一批建成的工人新村的张庙老式住宅约占建筑总面积的80%。按照“微更新”规划,3个月内街道实施了“十小工程”,建起了道路、广场、绿化、亭廊、步道、路灯、坡道、健身、充电、停车等10个方面的便民设施,拆除了违法搭建,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利用微更新代替大拆大改,是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的有益探索;而发动居民积极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决策,则体现了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精细化。
建成于1958年的张庙一条街以及之后陆续建成的工人新村,毕竟年代久远了,如今的总体印象有些老旧、呆板、灰蒙蒙,且有一些违章建筑影响小区居民生活的顽症痼疾,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大拆大建虽然“痛快淋漓”,但容易伤筋动骨,而通过“温柔细心”的“微更新”,用小而美的改造,能为居民带来身边的“微幸福”,这也是当下城市治理面临的新课题。
“微更新”花钱不多,但正是这些小改变,让老旧小区变得有色彩、有活力、有设计感,深受社区群众欢迎。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重塑生活区域功能,提升小微空间人居生活品质,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中感受到变化、体会到幸福。
张庙街道在老旧小区“微更新”上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气象,通过解决那些个性化的小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具体实在的“小确幸”,进而积累起美好生活的大幸福。
这样的“微更新”,体现和落实了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的要求,小区居民就是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一件的“微更新”里,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感和收获感的与时俱增,亲身体会到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旧小区、老工人新村的“微更新”多多益善,很值得全市各街镇学习和效仿并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