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学开起“爱情课”,都还算是新闻;那么,给中学生开“爱情课”呢?近日,南京市政协委员侯小东带到今年市两会上的一份提案建议,加强中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多增加一些爱情相关的课程。他的建议,也引起了家长、老师和学生们的热议。有位高三学生便坦言,这种课程放在初一、初二才比较合适。(1月24日《现代快报》)
现实中有句名言,“世界上难以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专家称,在爱情和婚姻中,有很多时候不是靠讲道理,而是需要讲感情的。因此,相互吵架或呕气时,如果女孩子很愤怒地说我们分手吧,那多半是可以哄回来的;但如果有一天,她很冷静地打电话约你在某个咖啡馆谈事情,那就要当心来真的了。
政协委员建议中学里增设“爱情课”,高中生却说这样的教育似乎有点“来迟了”,二者归结到一起,不难得出结论:给中学生开设“爱情课”,并非赶时髦、求热点,而是确凿应成为完善学校教育的一道时代命题。现如今,一些大学里有关婚姻爱情与性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之所以常常一经推出便深得追捧,未尝不能视作,这或是由于中学阶段此类内容几乎空白的一种“管涌”反应。
人生在世,探索爱情与性知识的需求,其实很早就有了。比如,小时候若问“我是从哪里来的”?父母可能会说,你是树上摘下来的,你是大河里涨水漂来的,或是用垃圾桶里捡到的等荒唐谎言敷衍过去;假如你仍不满意,还要缠着大人追问,他们往往会很不耐烦地丢出一句话,等长大你就知道了。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的大厦也无法建在沙滩上,倘若之前从没有做过爱情的“功课”,就算你已步出大学校门,也未必一下就能拿到这方面的“毕业文凭”。
别把“爱情课来迟了”当作笑谈。既然爱情里不能自拔,那当某些问题萌发和出现时,就需要早请“医生”——当然不能是“江湖医生”。否则的话,一味相信于“长大了会知道”,谁能断定会不会“知道了已悲剧”。检索媒体报道,这样的教训可谓多矣:湖南12岁的无知少女思思被多名中老年男人性侵强奸后,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深圳某高二男生把写好的情书偷偷送给心仪的女生,女生却把收到的情书交给老师,在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男生一时想不开,竟选择了跳楼自杀。
给中学生开“爱情课”,不必总存“助长早恋”的杞人之忧。专家学者屡有提示,到了中学阶段,随着生理和心理发育高峰期的到来,学生们对爱的理解范围更加扩大,异性之间朦胧的好感,渐渐占据他们的好奇心。中学生对爱情的理解以及自身爱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欠缺,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所以,多一点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异性同学间的交往,顺利度过爱已萌芽的青春期。
新华网的报道称,随着中学生愈来愈早熟,台湾中学生从2009年起有了“爱情课”,并将如何面对这种“朦胧爱情”的转变、解组、分手,列为了重要课程内容。可见,作为人生路上的必修课,引导教会孩子们自信从容,积极向上,且善于及时化解低落情绪,这种课程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