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儿童中心发布国内第一本《儿童蓝皮书》暨《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调查结果显示:儿童生活主题单一、生活范围偏于狭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课题组调查发现,当前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的主要内容被学校的学习所占据。从校外活动参与的内容来看,48.9%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和学校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补习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为49.2%,初中生是51.7%,高中生是45.9%。(1月25日《三峡商报》)
儿童参与状况差也是教育欠账。按照专业说法,儿童参与是指儿童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广泛的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及文化生活中,接触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而均衡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实践,从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信,这样才有机会也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见,更主动全面地发展。可见,提升儿童的参与能力,有助于保障他们成长为有个性、有才智、能处理诸多问题的健康人。儿童是我们的希望与未来,离开了儿童参与,我们的一切事业在日后就可能培养不出合格的后备人才。
从人的视角看,儿童参与权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儿童不是父母、家庭的私有财产,不是成人世界的傀儡,虽然他们正处在成长发展中,不谙世事,但他们仍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见解。因此,儿童参与权受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保护。允许儿童参与到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及文化生活中来,不是一个可以选择或不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可是,在孩子上学、报兴趣班、参加课外活动等方面,有多少人是真心听取了孩子的意见呢?
由此看来,相关机构出具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该报告得到了一系列的调研结论:儿童参与意愿强烈、参与能力强大,然而却受到时间、空间等基本条件的限制,主要参与学校学习与活动,学校之外的参与很不充分;儿童侧重同学交往,邻里交往明显不足;儿童的公共参与渠道较少;儿童参与存在很大群体差异……这些问题,都值得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重视才会有行动,有行动才会有改进。
在提升儿童的参与能力上,最需要改进的是给孩子们切实减负。“蓝皮书”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玩耍的时间,这一比例在小学生中是54.6%,在初中生中是61.4%,在高中生中是66%。即使是那些有机会和朋友玩耍的中小学生,每次玩耍的时间也都在1小时以内。中小学生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处理家庭作业,参加和学校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补习班。当孩子们根本没时间接触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何谈获得丰富和均衡的生活体验和教育实践?
还要给孩子们教授参与技巧。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舒尔博士认为,社会能力是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能力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所以,儿童参与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就拿儿童与同伴交往来说,成人应该教会他们学会合作、分享和控制自我情绪。再拿儿童表达意见来说,成人应该指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实践表达意见。当然,儿童参与能力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动,甚至有必要在国家儿童工作体系中进行相应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