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对于占全国土地总面积71%的西部地区而言,能不能和全国达到同步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一方面有赖于西部地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创新驱动等战略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依靠西部高等教育,特别是一些具有战略布局意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提供更多人才、智力、科技和文化支撑。
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重点建设。全国各地一大批著名教授、留学归国人才、国内优秀毕业生到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推动了西部地区高校的良性发展,进而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人才流动更多受市场规律支配。随着东西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加剧,西部地区汇聚人才正面临困难。
首先,相比东部,西部的生活条件、人才待遇等竞争力持续疲软。东部地区能够动辄开出百万元以上年薪、千万元以上科研启动费的高校已不在少数,这导致西部高校不仅不能有效吸引外部人才的加盟,还面临着自身人才流失的压力。其次,平台团队建设有待加强。近年来,大部分西部高校由于长期缺乏足够、持续的地方政府支持,平台建设乏力,原有的一些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和平台建设受到影响。同时,在政策导向上,缺乏利于西部涵养人才的刚性约束和激励措施。因此,在绩效工资改革、养老金、公积金等政策制定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导向作用还需更加体现出对西部的倾斜。
面对今后的发展任务,一方面需要西部高校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提供特殊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推动人才向西部流动,扎根西部、建设西部。
首先,要发挥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引导作用。在各类国家人才工程遴选过程中,切实加大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倾斜力度,留出一定名额或者设立专项,同时对入选人员增加一定比例(比如10%~20%)的奖励经费,以吸引和鼓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到西部地区高校干事创业。
其次,应在西部建立一批有明显优势特色的国家级平台。针对西部自然和人文特色、优势,结合国家战略和需求,在西部重点部署建设一批国家级研究基地、野外台站,同时部署一批重大研发项目,以吸引高层次人才赴西部从事研发工作。
最后,要切实落实中央促进人才向西部流动的待遇激励导向。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以限高抬低为原则,制定并出台更有利于人才向西流动的政策。一方面可以设立西部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另一方面可提高西部人才队伍的生活待遇及退休保障,通过绩效工资、公积金、养老金乃至税收优惠等改革,使西部人才待遇不低于甚至高于东部地区。通过多种手段,相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西部人才相对匮乏的状况。(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