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担心,过几天我们还有发言时间。”3月4日上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特邀香港人士界第53组召集人唐英年的话,令现场充满笑声。当天的小组讨论会上,一开场,唐英年手中报名要发言的委员名单已经排成长长的一串儿,“抢话筒”发言的委员就络绎不绝。(3月6日人民政协报)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一次讨论会场上,话筒就成了委员们的“香饽饽”。看到委员们争相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期盼,话筒在会场中不停地被传递,很抢手、很“忙碌”。主持人为了安慰更多没有抢到话筒的委员,还时不时说:“大家不要担心,过几天我们还有发言时间。”
委员们“抢话筒”,是因为有话要讲、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抢到话筒的委员们,开门见山,直陈问题,有思考,见眼力,有见地。从每个委员发言的内容看,无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无不深思熟虑的反复推敲,无不与民生息息相关。毫不夸张地说,委员们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有自信,底气才会更加十足,才有“抢话筒”的勇气。
“抢话筒”,体现委员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委员职责的履行,有赖于充分地表达民声民意,更有赖于推动民意民愿的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说话、少说话、说好话”成了另类,而“抢话筒、敢说话、说真话”成了常态。
“抢话筒”,体现委员的履职能力与良好形象。“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是一种履职能力,重中之重在于把握协商方法,提升协商水平,做到商量得真、商量得深、商量得实。委员们发言思路清晰,不绕弯子,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推诿、不回避,直面问题,才能坦诚应对。
“抢话筒”的小细节,体现议政大担当。有人说,委员激烈“抢话筒”只是上联,回应民生“忙落实”才是真正的下联。由此可见,这一下联应由相关政府部门来作答。不管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是反腐、民生、环境、医疗、教育、就业等社会热难点问题,还是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政府都不能遮掩,也不能回避,并及时建立台账,落实责任,限时整改,做到挂牌销号,即知即改,才能彰显出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尽快把建言转化为富有温度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