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导读近日,一则“男子曾是理科状元考上清华,毕业后当保安”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这是资源浪费,你怎么看?据@梨视频,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晓勇,曾在广州某企业工作,2013年他来到湖南长沙一小区当保安,目前是某市场物管客户部主任。(见3月15日的《中国青年报》)
曾有报道说,浙江温州市2010年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该市环境卫生管理处8个“80后大学生粪便处理工”岗位,引来1102人报名,招聘人数与报名人之比接近1:140。连大学生都争当粪便工,清华学霸当保安,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不必过分解读。毕竟,曾经的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肉,如今让人羡慕。
清华学霸当保安,之所以引人注目,关键是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的认同度出现了偏差,认可率偏高,甚至出现了“名校崇拜症”。即认为大学生特别是名校大学生若不从事“高贵体面工作”,就是知识的掉价、人才资源的浪费,因而,对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当“洗脚工”、“船娘”,几乎无法认同。殊不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谁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把普通的就业岗位与实现理想抱负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起点,谁就找准了人生的支点。否则,就高不就低,非要挤公务员“独木桥”,或者到国企当“骄子”,只会错失锻炼与发展的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干什么,只要自己肯钻研,能吃苦,一样会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不是白天做梦,早被许多事例所证实。如李嘉诚靠卖塑料花、霍英东靠开杂货店、美国的戴尔靠送报纸起家。这些商界名流现在还不是成了大学生们的心中的“偶像”?
而今,清华学霸当保安,还是事出有因的。不管是什么原因,也不管做什么,作为大学生,必须回报社会、服务社会。而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有很多种,并非从事“高贵工作”,才能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正如张晓勇所说,“不管你是清华人,北大人,就应该以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从这个方面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既然当保安能够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何不妥?不妥是不能转变就业观念,不能克服虚荣心,不能闯过“面子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