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4日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江西省第一批跨校选修课程日前在华东交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景德镇学院、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同步开课。2017年秋季,江西省正式启动普通高校校际学分认定和转换试点工作,在南昌、赣东北、赣南三个片区的14所高校进行试点。(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事实上,大学生可“选专业”,直接决定了学科可“选修”;学科可“选修”,促使学生可“选课”;而学生可“选课”,最终促成学生可“跨校选修”。可见,“跨校选修”其实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实行“跨校选修”,汇聚了国内优质的教师资源,让不同学校的学生集中起来听课,让更多的学生共享优质课程,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特别是,“跨校选修”实行学分互认,加强了高校之间交流,也是“学分制”的一种创新。所谓“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完成学业,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等,自主安排学习: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是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跨学校选修课程等,都由学生自己选择。可见,“学分制”也是实行“跨校选修”的一种必然。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毕竟是新生事物,有的大学生,对“跨校选修”尚有一个适应过程,甚至会产生一些负作用。比如,“跨校选修”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特别是,由于没有了固定的学校和班级,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必然会打了折扣,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这反而对高校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见,大学生“跨校选修”,还需高校管理跟进。一些网友认为,实行“跨校选修”,就是对学生进行“放鸭”式管理,连班主任都可以“下课”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相反,实行“跨校选修”后,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比如,鉴于“跨校选修”客观上造成学生流动性增大,需要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式管理,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学校和教师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更要注重纪律监督和品德教育,使“跨校选修”境养出来的学生,是社会需要的品学兼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