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革命”让群众用上了卫生的厕所,成为最贴心的精准扶贫。当前我国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坚决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但记者调查发现,中央高度重视并不断出台相关方案及措施的农村改厕,在一些地方却“变了味儿”,出现了半吊子的“尬厕”——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6月23日新华社)
房前屋后、乡间路边、山坡沟里……没有围墙、没有顶棚、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随处可见,有村民说,“村里到处都是蹲坑,没有一个能用”。这是新华社记者在山西娄烦县的所见所闻,这样的农村厕所改造,到底改造来何用?要知道,农村“厕所革命”意在让农民告别“房前屋后搭茅房,冬天如厕冻屁股,夏天蝇蚊挥不去,稍不留神掉粪坑”的尴尬,而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的“厕所革命”,其实是让农民变相置于原来的如厕尴尬当中,还落得劳民伤财的骂名。
那么,一些农村的厕所改造,为何会落到这步田地?表面上看,当然是缺钱。娄烦县卫计局一负责人说,改厕资金由市县两级财政各出1000元,建好一个厕所不到3000元,市级财政能保证,但县级财力捉襟见肘,所以厕所只建成了地面部分,围墙和顶子需要村民自己负担。实际上,县级财政缺钱只是托辞罢了,只要挤一挤,总还是有的。在娄烦,有一家村民一年平均收入不到3000元,雇人把厕所建好,费用约1000元。政府建好一个厕所真的要花费近3000元么?
说穿了,一些农村的厕所改造之所以会搞成只有蹲便器的“半吊子工程”,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是小事一桩。然而国家旅游局去年发布的《厕所革命推进报告》提到,农村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水不卫生引起的,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最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肝炎、感染性腹泻等。故农村“厕所革命”不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农村的需要,更是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农村的需要,可提升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品质。
在思想上不重视,就会在行动上流于形式,搞农村“厕所革命”的表面工程,或单纯追求数量,却不讲求实用性。这就不难理解,娄烦县一些村的农村厕所改造为何会追求人均拥有一个蹲便器了——只是为完成数量而不管质量。与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的农村“厕所革命”相比,另一种形式主义也是要不得的:有的地方在农村花巨资修建所谓的“五星级”厕所,这种华而不实的做法同样也是浪费公共财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是农村“厕所革命”的应有姿态。
对农村而言,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因此各地都应对流于形式的农村“厕所革命”说“不”。相关部门在检查验收这方面工作时,不能只听汇报、看看台账,也不要仅仅走访下级安排好的检查验收点,而是要普遍性地详查实情、细听民意,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肃追责。同时要多渠道筹集、充分保障改厕资金,尽量让农民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就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比如鼓励农户以材料或以出工等形式参与。要集中财力建几个能用的,而非追求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