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互动“群”变味儿,老师和家长都该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8/8/29 东方网 刘天放 参加讨论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建群促进家校联系。然而实际中,原本的交流平台发生变异,有的学校在其中发布教学内容,家长好比“助教”一样被绑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心理焦虑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后负担;有的群还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培训机构的“广告群”。(8月29日半月谈)

  事实上,对于老师和家长为了方便管理学生而建立的“互动群”,由于老师的天然“神威”,家长的随声附和、言听计从,家长之间的相互攀比、拍老师马屁,以及乘虚而入的各类培训机构的变相广告,已把这类名义上的“互动群”“工作群”“交流群”,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交流群“群”变味儿,这从老师点评学生作业使家长提心吊胆,补充课外知识造成课业负担,超纲作业,家长争先恐后巴结老师,以及假期甚至平时家长家庭财富、家长头衔、送孩子的礼物、孩子旅游或游学的照片等就可见一斑。这使家长为老师每天对自己孩子的评价战战兢兢,使老师更加霸道,使家长之间的攀比变成风,拼爹拼妈,拍马屁也成“规定动作”,这令群内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不仅家长无奈,老师也烦。

  目前几乎学校的所有班级,都成立了老师与家长互动微信或QQ群,也可视为一个“家委会”。去年,上海某小学竞选家长委员会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原因是为了能成功当选,家长们纷纷亮出简历来,甚至连中学当过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的事情都亮了出来,说穿了,还不是以“拼爹拼妈”的方式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照顾”吗?如此“群”变味儿,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部智能手机在手,很多事情都改为通过微信群或QQ群等进行交流。而建立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群,就在所难免,甚至可视为家长与老师之间进行必要沟通,使学生都能得到健康成长的一个好平台。然而,如果把很多正常交流的内容异化为老师方便、家长麻烦,甚至老师偷懒、家长和学生负担加重的工具,那么这类“群”无疑失去了建立的初衷甚至必要。

  可见,如果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群”,由于老师的不负责任或由于家长的不自觉而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就必须该管管了。对此,学校必须负起责任来。虽然社交平台属于校外管理的范围,但交流群体中却有至关重要的老师,因此,学校就必须承担监管责任,对老师在群内的“发号施令”是否符合学校或教育法规的相关规定,学校方面必须做到常态化监管。如果发现有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而同时,老师和家长也都该反思。老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人,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按照教育法规办事,绝不能因为自己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就骄横蛮干,甚至把自己凌驾于家长之上,对其发号施令,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就让培训机构乘虚而入。至于在群内布置超纲作业,发布学生完成作业的好坏等,更是违反了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

  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中,家长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但一个孩子能否走上“成功”之路,关键还不在于“拼爹拼妈”,也不在于老师的“照顾”,只要让孩子愉快地生活、正常学习,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任何孩子都有很大的可能给家长带来惊喜。中国始终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也在社会各方面都发挥着非常微妙的作用。但太过于讲人情就是太讲功利,不利于孩子成长。由此,面对快速变味儿的“群”乱象,学校要加强管理,而作为主角儿的老师和家长,对此都该深刻反思。

Tags:互动“群”变味儿,老师和家长都该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