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苍蝇固然可恨,但蛋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不良“校园贷”之所以屡禁不止,既与那些令人防不胜防的不法网贷平台有关,同时也与许多年轻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密切相关。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及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培养勤俭节约意识。这无疑是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治理力度加大,不良“校园贷”现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一些网络借贷平台仍然通过各种形式改头换面,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贷款业务。由于在校学生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很容易陷入不良网贷的风险当中,面临暴力催收、不良信用记录、走向犯罪等风险。当前,社会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好现象,不过也要警惕不法分子将“创新”用在犯罪活动上,假借各种外衣蒙骗大众,比如各种各样的不良“校园贷”,以及花样翻新的传销活动等。不管手段如何“创新”,犯罪的本质往往并没有改变。以不良“校园贷”为例,拂去表面五颜六色的光彩外衣,本质上就是放高利贷,并带有诈骗、威胁恐吓等犯罪。这也提醒公安机关要跟上犯罪分子的“创新”步伐,“魔”高了一尺,“道”就必须高一丈。
整治不良“校园贷”,需要法治护航、重拳打击。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套路贷”被列为打击对象,其中就包括一些黑恶势力经营的“校园贷”。“打”不手软,誓把“苍蝇”消灭掉,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必须做好“防”,不做“有缝的蛋”。不良“校园贷”,包括所谓的“裸条贷”,通过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等手段,锁定在校大学生为诈骗对象。当然,我们可以从大学生金融知识不足、防范能力不强的角度为其辩护,但也必须看到眼下一些大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梳理这两年媒体报道的由于“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是因为盲目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
大学生消费需求旺盛,超前消费并不是小众现象。中国青年报一项覆盖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77.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身边的超前消费现象很普遍。除了最基本的吃穿用度,各种电子产品以及娱乐、交友消费支出,使得不少大学生“入不敷出”。甚至个别大学生“3天一趟KTV,5天一桌下酒菜”,尽管时常收支不平,却没有停下“挥金如土”的脚步。过度超前的消费习惯,尽管可以满足眼前的需求,但也容易埋下祸根,为不法网贷平台提供“侵入”机会。当正规的网贷平台已经不能满足借款需求时,已经形成了超前消费习惯的大学生难免铤而走险,落入不法网贷平台布下的“零门槛”“无抵押”“高额度”的陷阱。可以说,不法网贷平台正是利用了大学生的过度超前消费习惯,找准了“蛋”上的那条“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陷入不良“校园贷”的大学生,也要有反躬自省的态度和悬崖勒马的勇气。
大学校园应是一方净土,大学生应在学业上多较劲,而不是在消费和享受上。一旦养成盲目攀比、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就等于变成了“有缝的蛋”。即便不被不法网贷平台盯上,也会被其他的“苍蝇”盯上,甚至还会被犯罪分子利用,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