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边作边养”,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即便有人是为了事业和人生成功而主动选择了“作”的生活方式,也应当被“叫停”。
《中国青年报》近日报道了当代年轻人中“边作边养”的现象。“边作边养”,即“一边作死一边养生”,在一项青年调查中被 82.3%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年轻人中的普遍现象。
当代年轻人的“边作边养”,透着几分有趣,带着一点小聪明。比如,有的人敷着面膜涂着眼霜熬夜,有人不停染发烫发再护发,有人抽完烟再含一片润喉片,有的女生想喝奶茶又怕长胖,于是走路到奶茶店,希望用走路消耗的热量抵消奶茶的热量。各种脑洞大开的“边作边养”,有的未必无用,有的却纯属自我安慰,但都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万一真的有用呢”。
有一位医学保健专家告诫年轻人,“养”往往弥补不了“作”造成的伤害,比如,有文章介绍熬夜后怎么用食补挽救,但食补其实代替不了睡觉;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是慢性病,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病因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破坏了人体正常的运转规律。这位专家说的,很多年轻人也认同——仅13.6%受访青年觉得“边作边养”有一定养生效果。但说归说,做归做,一些年轻人仍深陷误区无法自拔。
身体处于最佳阶段带来的危机感缺乏,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的好奇心,明知有害乐此不疲的任性,让一些年轻人在生活误区中沉迷徘徊。比起百无禁忌的“作”,“边作边养”至少还折射出一份自省,代表着一种迷途知返、自我救赎的努力。
对有些年轻人来说,“边作边养”是向不良习惯的妥协,但在另一些年轻人那里,“边作边养”是一种更深的无奈。旁人看上去的有一些“作”,并非自己爱之近之的选择,而是人在职场和社会的身不由己、随波逐流。
正在上升期、打拼期的年轻人,为了跟上高速前进的时代洪流,在激烈的市场、职场、科技等方面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会服从安排承担起超负荷的工作。在投入下一次超负荷工作的短暂休整期,“养”成为普遍的趋势。尽管“养”未必能补“作”,但多少是一种自我疗养和自我安慰。
除了那些出于压力反应选择超负荷工作的年轻人,每一个年代还有一大批年轻人积极主动地选择“作”。他们不是不懂生活,不是不知道“健康是1,其他一切都是0”,但是他们在同样可以走向“舒适区”的人生旅程上选择了逆行。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优秀人才中,有许多在青年阶段主动选择了“边作边养”,他们的事业成功、人生出彩,也与看似“作死”的挑战身体极限的工作有关,但是,“作”过头导致人才英年早逝的悲剧也并不鲜见。
年轻人“边作边养”,是社会难以承受之重。除了生命健康教育多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普及广一些,为超负荷工作的年轻人“减负”,落实好带薪年休假制度,杜绝无节制的加班,在用人单位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竞争环境等等,都是让年轻人健康生活、健康工作的必备“良药”。即便有人是为了事业和人生成功而主动选择了“作”的生活方式,也应当被“叫停”。(深圳特区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