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考生的精神家园。祝大家考试成功 梦想成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财经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财经 >> 评论 >> 观察家 >> 正文

评弹艺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http://www.newdu.com 2018/11/21 东方网 王洪 参加讨论62

  媒体日前报道,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江南韵·上海情”板块的重头戏,原创中篇评弹《蒋月泉》从11月中旬开始,在上海大剧院连演6天。评弹界老中青三代名家用蒋月泉所开创的中篇评弹形式,展现了这位评弹宗师的艺术人生。

  起源于苏州的评弹艺术,在上海这座文化大码头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将评弹与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的蒋月泉,为观众留下海纳百川的上海声音。前不久举办的中国苏州评弹节,吴侬软语抑扬顿挫,三弦琵琶悦耳淙淙,老中青评弹演员齐聚苏州各展风采,演出了13部长篇传承、19个经典选回、12部现实题材作品,随着青春版《赵氏孤儿》、关注现实的《军嫂》《梦之路》、中篇评弹《林徽因》《潜龙相惜》……应接不暇的新鲜剧目和渗透当代审美观的经典复排,让评弹艺术爱好者惊喜连连,赞叹“评弹之路不孤,未来可期”,也对都市评弹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求变有了新思考。

  起源于苏州的评弹进入上海后,从茶楼走进了书场、剧场,从原本的茶馆文化发展为人们喜爱的都市评弹。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孝明认为,评弹在上海中西交融、南北荟萃的海派文化环境中,不断吸收着其他艺术的养料,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发展,也体现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蒋月泉正是在上海这座“文化大码头”里,创造了符合上海城市审美艺术和审美情趣的“蒋调”。他虽然唱的是苏州话,但代表的却是一种包容并蓄的上海声音。

  戏曲的传承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前提,不断创作新作品,紧贴时代和观众需求,才能跟上整个市场的节拍,评弹《林徽因》、《繁花》,之所以吸引年轻观众,无比说明这一点。此外,资深演员走创新的道路,用自己积累的深厚功底,通过创新来吸引新的受众,把艺术与时俱进地往前推进。这次苏州评弹艺术节中新创的剧目,对吸引观众起到了一定作用。传统评弹《赵氏孤儿》演出难度不低,复排时并不被看好。但此次托孤、搜孤、救孤、殉孤一气呵成,跨城前来观演的评弹迷们都大呼过瘾,证明了传统严肃题材,能以质取胜让观众静心聆听。面对“坐不住”的年轻观众,上海评弹团将150分钟的原创中篇弹词《林徽因》,缩减到了100分钟,这部创新的作品,近两年巡演已走遍京、粤、赣、闽等20多个省市,每到一地都会加入当地方言、小故事与观众互动,使海派文化的创新精神与江南文化的精致细腻融于一炉,让这部现代题材作品创下了近年中篇评弹巡演规模之最,也让评弹有了跨地域的新粉丝,方言不再成为艺术传播的障碍。

  传承江南文化创新海派审美,需要与时俱进,创作紧跟时代和年轻人喜爱的戏曲样式,昆剧如此,评弹也一样。适应慢生活的年轻人,追求能调节节奏的艺术样式,评弹可能是最适合的选择。让演员的一袭长衫或一件旗袍,一落座一搭腿,手指一拨,就让人回到了可思可念、美好缓慢的时光中,作品的题材举足轻重,演出的时尚也非常重要。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让多元视角进入创作过程,革新剧本创作方式,同时通过国际艺术节的平台,让评弹这个古老艺种和“非遗”名录,在新生态中生长,不失为高明和开放之举。

  评弹艺术要出书出作品出新人,接地气,有新意,符合现今观众的“胃口”,只有通过检验才能知晓。陈云生前说过:新书三分好,就要给掌声。今天的评弹,如何去吸引青年观众和大学生,吸引城市喜欢“慢生活”的人群,更多走进大学和楼宇人群,借鉴中篇原创评弹《林徽因》的成功之路,充分发挥评弹“跳进跳出”的演绎方法,让委婉动人的吴软“苏白”,塑造人物的独特方式,去抓住当下年轻观众心扉,力求走近更多的观众群体,让“小众艺术”走进大众视野,才能让更多青年人了解和走近评弹艺术,赢得评弹艺术长久的舞台魅力和吸引力。

Tags:评弹艺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列表
没有相关新闻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