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关门都16年了,但当初乡政府吃饭挂账的3万元餐费还是没给我,不知道催要到什么时候。”提起被洛川县杨舒乡政府(2015年改为杨舒便民服务中心)拖欠餐费一事,66岁的万三锁心力交瘁,“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要回来?”(12月19日《华商报》)
3万块,16年。从承包食堂到欠款关门,从乡级政府到服务中心,这早该兑付的3万多的“招待白条”,就这样硬生生拖成了“有生之年”系列。没想到这种原本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吃霸王餐”的桥段,居然真的会在日常生活中上演,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剧中的“正反两派”居然是普通村民和原乡级政府。据被拖欠餐费的村民介绍:自从当事领导离开杨舒乡后,后来的几任领导就一直找各种理由推脱,到现在3万元餐费还拖欠着。吃饭打白条不说,打了白条还耍赖,这种官派十足、推诿扯皮的行事作风,堪称现代版“官赖”的“典范”。
16年,这个年份可谓漫长悠远的,连当初被迫于断肠崖死别的杨过和小龙女都“再相逢”了,可讨要这3万块餐费却依旧“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乍看啼笑皆非,实则耐人寻味。透过“拖欠餐费”的表象直击本质,我们先不论这3万多块钱早就该如数奉还,单说政府“公务接待打白条”这件事,就那么合情合理,名正言顺吗?实际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于公务接待早有明确规定,除了“乡镇党委、政府应当加强国内公务接待管理,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和开支标准”外,还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加强对国内公务接待经费的预算管理,合理限定接待费预算总额。公务接待费用应当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单独列示”。以上白纸黑字的政策规定向我们传达着“无预算则无支出”的清晰概念,若是转换成群众百姓通俗易懂的比喻,就好比去市场买菜钱,先做计划列清单,若是把买菜的花费定在了50元内,那么无论今天多想吃红烧肉,也不能走近猪肉摊一步,因为这买肉的钱“不在预算计划内”。既然如此,如果涉事单位的招待费用真的是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的,那么应该是“借贷相等”的结果,如此,“白条”何来?欠款又何来?
此外,“财力紧张”真的是一个烂到家的借口和托词。退一万步讲,就算这3万多费用的成因当时夹杂了人为因素,存在对政策规定执行不到位不严肃的情况,那么在欠款产生后的16年内,就真的实现不了这个“欠债还钱”的“公家承诺”吗?若是如此,那么当初在白条上“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签上代表乡政府“脸面”的大名之时,怎么不考虑会有“还不起”的时候?“有钱再花,没钱忍着”这样朴素的道理,每个群众百姓都懂,怎么作为一个政府行政单位,偏偏不懂?若说这长达16年的欠款不是“公权力”放肆和任性的结果,谁信?
三万块钱本不多,官赖本质酿恶果。若说当初经营食堂的村民是因为相信政府的“公信力”才会同意白条赊账的发生,那后续这16年的拖债生涯,可谓让“公信力”这三个字颜面尽失。“官赖”是怎么产生的?它对于基层政治生态的破坏力又有多大?这个问题,恐怕每个群众百姓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高消受限、出行受阻,若是目前社会对于“老赖”的失信行为惩处力度空前,那么对这个“官赖”,我希望再严惩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