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会议是安排工作、上传下达的重要方式。然而不少地区以会议落实会议、层层重复开会的现象较为普遍。会议太多,不仅消耗了党员干部的精力、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于是,有些地方出台规定,推出了“无会周”与“无会月”。(4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一些地方也拿出了实际措施和行动办法,纷纷聚焦“文山会海”等形式主义问题,这让基层干部倍感欣慰。这是一件好事情,但也要切忌出现一种新的形式主义。
会议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某些地方每年到了11月,一些干部基本就要结束全年业务工作了,因为单位领导都去“专职”开会了。由此可见,这样的文山会海确实给基层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不过,为了给会议“瘦身”,只是简单地采取“无会周”“无会月”,也并非是一个好办法。
如果“无会周”“无会月”确实能够起到减少“文山会海”的作用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为了作出一种姿态和表示,以此标榜自己在为会议“瘦身”,那就属于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从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有紧要的事情必须开会就得开会,如果为了所谓的“无会周”和“无会月”而不能召开会议,甚至因此影响到工作推进落实,这样的结果与“文山会海”带来影响有何区别?比如个人因为肥胖而瘦身,如果采取不吃饭的办法来瘦身,显然这就是误入歧途。
为基层减负,减少“文山会海”,其实方式与办法也比较多。比如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多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切实做到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
无论开怎样的会议,都必须要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或不能为解决问题拿出办法措施,这样的会最好不开。少开一些可有可无的会议,多开一些具有实际作用的会议,这才是会议“瘦身”的本质所在。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在为基层减负过程中,在治理“文山会海”问题上,并不一定要搞所谓的“无会周”“无会月”,而是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味跟风。有事就开会,无事就不要骚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