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由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学系承办的“感悟生命、感恩生命”生命教育进高校清明节体验活动举行。部分同学参与了“死亡体验”。他们躺在模拟的裹尸袋内,佩戴着眼罩,通过情境设定,感受着“死亡”。(见4月7日的中新网)
躺裹尸袋体验生死,是为了让学生认知生命,了解生命,感知生命历程,领悟生命可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生命。毕竟,在课堂上,学生学到的生命教育,都是零散的,也是书本的,还没有亲身经历过,没有体验的感觉。而今,让学生躺裹尸袋体验生死,就是给学生上生命教育课,其意义深远。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教育离开了生命教育,一切都会失去意义。而生活并不是永远“风正一帆悬”。生活中只有5%的比较精彩,90%归于平淡,还有5%让你感到难受。如何面对这5%的“难受”呢?恐怕就是考验一个人思想境界的磨砺石。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学会正确面对这5%的“难受”。而今,让学生躺裹尸袋体验生死,是对大学生灵魂的一次洗礼与净化,也是对大学生人生规划的一次警示。这种生命教育带来的不是恐怖,而是越过心理障碍后的一种气定神闲的睿智聪颖,阐释着生命教育的重大意义。
试想,通过了躺裹尸袋体验生死,“死一回”后才会明白,“里面不是天堂,外面才是天堂。”既然还活着,就得好好珍惜生命,活好每一天。这是一个人对待生命应有的基本态度。虽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是水就要流动,是火就要燃烧,同样是人就会有生死;对于生,我们别无选择;但对于死,我们应当正确面对。毕竟,对于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失之难以复回,理应好好珍惜,永远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过好每一天。
当然,给大学生上人生教育课,不宜止于让学生躺裹尸袋体验生死,还可以写遗书,到产房、墓地等地进行实地体验生死等,且应当成为高校教育常态。比如,热销全球15年不衰的励志经典《卖掉法拉利的高僧》有则关于印度王公的故事:每天清晨起床后,王公都要做一个古怪的仪式,为自己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葬礼。在整个仪式中,他总是吟诵:“我的人生很美满,我要把握生活的每一天。”因为在他看来,生命是有限的,应该把每一天当做最后的一天来过,好好地珍惜。这不管是受到柏拉图的“哲学家就是练习死亡”的影响,还是受到佛教的《八大人觉经》的影响,这种正确面对生死的做法,正如让学生躺裹尸袋体验生死来感悟生命价值一样,是一堂生命教育课,值得每个人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