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爱好读史的年轻朋友来家闲坐,茶叙时谈论古今,感叹时下的社会风气很浮躁。我认为,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要大倡读书之风,特别要认真读史,从中研究、借鉴历史经验,尤其显得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位博古通今的领导人,他经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话,来阐述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他曾说过:“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谈兴热烈时,那位年轻朋友向我索句。我凝思片刻,便写了一张条幅给他:“高谈典籍,杂以文咏;间以玄言,乙夜忘疲”,寄以彼此用心读史的互勉之意。这16个字出于《旧唐书》中的《李百药传》,是李百药在名篇《封建论》 中,对唐太宗李世民执政风格的一句评语。毛泽东当年读《旧唐书》时,对李百药说的一番话很是留意,还特别加以点评,通篇概括总结为李世民的四条“工作方法”。其中之四,就是这段话。李百药讲,李世民下朝后,经常与大臣们坦诚交流各自阅读历史典籍、优秀诗文的感悟体会,彼此之间高谈阔论,甚至夜深了,大家都忘记了疲劳。我们知道,在两千余年封 建王朝的历代帝王中,李世民对历史经验的重视是十分突出的,也是十分有名的。后人所看到的《晋书》《南史》《北史》等历史典籍,也都是他组织天下文士历经多年编撰而成的。
毛泽东对李世民击节欣赏,除了领军治军“无人出其右”外,就是李世民虚心好学,凡治国理政,处处以史为鉴。毛泽东历来也很重视读史,尤其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务虚”,因为只有搞明白了,历史经验才能古为今用,对工作有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引用古代有影响、有价值的典籍文献,常常以“用典”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老老实实地去读史,不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就无法正确理解、领会、贯彻总书记的思想。这应该也是最近一段时间来,媒体上为什么要经常集中解释习近平总书记提过的那些典籍典故的缘由。进入新时代后,我们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挑战。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我始终认为,万事归宗的第一条,就是要加强学习,其中就包括认真读史,学习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 (悦)”字,仔细考量起来,不仅要“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还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意。前者是静下心来开卷有益,后者是友朋之间畅谈交流。若能两者结合,移用宋人曾巩之言“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也。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18年11月9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