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七旬的乡村医生“迫不得已”坚守岗位;招聘来的教师一到乡村就“吓跑了”;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难集聚”……《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中西部多个省份发现,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的部分贫困乡村遭遇“人才荒”,包括教师、医生、产业和村级组织带头人等,有的是“招不来”,有的是“留不住”。(5月3日 新华网)
农村“人才荒”问题其实早有预见,近年来“空心村”的频繁出现,就是类似问题的侧面反映,不过,贫困乡村的“人才荒”问题似乎更为严峻。报道中,个别贫困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学岗位竟无人报名,而14个贫困大学生岗位,也只招到1人,让人不禁对贫困乡村的人才缺乏问题产生一丝担忧。
应看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关注于乡村建设,各项政策的制定也大多倾斜于此,尤其是对贫困乡村的扶持力度可谓空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犹如一块待开垦的宝地,正是人才建功立业、成长成才的最佳选择,但囿于长久以来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始终未曾下降,加之农村地区的条件相对艰苦,很多人才对于投身乡村建设还缺乏足够信心。
每个人有选择自己人生的自由,外人无法干涉,但乡村要发展,尤其是贫困乡村要脱贫致富,必然少不了人才的加入。如何实现贫困乡村建设需要与人才自身需求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了各地方抓人才队伍管理的重要课题。
引才、留才、用才,地方政府是关键一环。改善地方硬件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厚植地方发展本底,优化发展路径,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提升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等等,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靠地方政府努力,难以构建稳固和谐的人才环境,况且贫困乡村自身建设本就薄弱,还需要多方协力才能破解“人才荒”难题。
一方面,要通过政府主导,加强城市与农村的结对共建、农村与农村的抱团群暖,开放人才的共享之路,探索“乡村用人、城市买单”的人才培养过渡期,为乡村提供更多智力支持,让贫困乡村先步入发展正轨,进而提升“造血”功能。特别是在社会组织、新型经营主体的孵化方面,更要对贫困乡村进行重点帮带,帮助培育更多“新农人”。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机构,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加大贫困乡村的成人教育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技术服务、绿色产业、电商基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转变贫困乡村群众的意识,更多培养本土人才,让农村人更爱农村、更爱农业、更愿意当新时代农民,这才是实现贫困乡村振兴的基础所在。